为难。”说罢,他便和已经准备好的护士走进了隔离病房。
仔细地检查完落旌身上的黑绀和化脓的伤口,伍连德一翻手掌,便见手套上沾上了浓黑的鲜血,不由得皱紧了眉头:“继续擦拭皮肤上鲜血的粘液,她这是败血症。”
护士们有条不紊地按照他的吩咐做起事来,伍连德看着昏迷的少女不由得摇头,按照他的经验,这样的病人不可能能撑这么久的。等到护士清理完落旌出血的皮肤,院长便将血清注射进少女的血管中,意料之中的是石沉大海般毫无起效。
伍连德看着病床上昏迷的少女,一张脸小得还没有他手掌大,而那紧抿的嘴角让人见了便心生怜悯。他的目光落在一旁安静放着的抗生素上,觉得也许她撑到现在,是天意——
“准备肌注抗生素。”院长冷静地说道。
身旁的助手惊愕出声问道:“老师,不做测试吗?”要知道,这次带回来的抗生素只给动物做过实验,效用撇开不谈,过敏反应便是各种药物中最高的。见伍连德沉着脸不说话,助手犹豫地将准备好的针管递给他,目光同情地看着病床上的少女——
这样贸贸然将抗生素注射给患者,几乎是拿命跟阎王爷作赌。
院长冷静地将药剂打入落旌的身体,声音从他口罩中传出来听不出什么情绪:“患者现在皮肤出血严重,不能再做皮试也没有时间去犹豫了。”助手有些不忍地别过脸去,他只记得那些注射了这种抗生素的白鼠最后都毫无例外地死掉了。一时之间,隔离室中静默极了,甚至每个人都能听见少女逐渐加重的呼吸声。
房间外的少年焦急地看着里面,伍院长一双眼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想到了那次东北大鼠疫,几乎是采取了最强硬的手段才控制住了疫情的流传,也让医学在鼠疫治疗上面跨出一大步。
而最强硬的手段是什么?是身为医者的他们,放弃了一个个不愿意再受折磨的患者。他突然想知道,眼前这个少女和当初患了疫病的人们有什么不同,是否值得命运的偏心以待。
作者有话要说: 日常科普:
伍连德: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1918年任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处长、北京中央医院院长。1927年出席国际联盟在印度召开的第七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