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让一群脑子生锈的老家伙顾不上跟他争执开设武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件更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打个岔,果然,效果好到开武举的诏书三天就发下去了。
以乘风破浪般的速度, 开设武举选拔将才的消息在独孤皇朝的大地上传扬开来。虽然宁珊在诏书上写明了, 由武举出身的将领要低于行伍出身的将领,但仍然打消不了大家的热情, 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
消息传到军中, 也没掀起多大的喧哗,军中将领多是臣服于宁珊之人, 对他的建议不会反驳,何况又早已声明在先,武举出身者低他们一等, 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何况一次科举才能取中几个,他们也都是看过文举的,自然心中有数, 几十年里, 武举出身之人在军中都占不了多少份额, 反而如此行事, 以后他们手下将领精武艺通兵法, 带起兵来越发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后来独孤皇朝的军队战斗力与日俱增,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渐渐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不过始终不曾越过行伍出身,使得双方没有巨大矛盾。同时由于历代郡王都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公平公正,为军中增添了无数出类拔萃的将才,这些有志有学之士带领军队披荆斩棘,奋勇杀敌,使得独孤皇朝威名远扬直至海外。
等文臣们反应过来似乎中了陛下的调虎离山之计的时候,首次武举已经在京中召开了。因为是初次举办,一应流程尚且不算完备,规制也略有混乱,连主考官们都有些手足无措,不过磕磕绊绊的,总算顺利开展下去了。按照朝臣们协商主张的,称武举为“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等武艺;二场试营阵、派兵、战车、战法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一二,因为没有标准答案,皇帝陛下一言堂的决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值得纪念的首次武举,报名人数不足五十,实际来参加的更加可怜的只有三十余人,故而直接跳过童试、乡试、会试这些日后逐渐完善的和文举相同的地方考试,直截了当的殿试。宁珊当场宣布一甲取三名,头名武状元;二名武榜眼;三名武探花。考试揭晓后,立即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允诺赏赐给武状元一套皇帝穿过的盔甲。
这极大的激发了与试者的热情,宫中教军场上尘土飞扬,直打的飞沙走石四起,看不清中间比武的人为止。贾赦一面兴致勃勃的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