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是有了回报。
手头宽裕了之后,周敏就打算将改良作物的事情提上日程。
发展这里的人文和经济,说到底造福的是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居民,但是周敏的眼睛看到的却是更加广阔的世界。
民以食为天。人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吃饭穿衣,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数千年的历史,反反复复,真正引发祸事,最后轰轰烈烈蔓延开,以至于改朝换代的真正原因,无非是百姓们生活不下去,吃不饱穿不暖,不得不揭竿而起。
在周敏生活的那个时代,因为各种作物的产量居高不下,所以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担忧。虽然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但粮食产量仍旧足够维持所有人生存。人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在家里储存足够多的粮食,更不必担心天灾人祸导致粮价上涨。
在那个时代,饿肚子已经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了。
所以很多吃饱了撑着的人,坐在电脑面前拍着键盘和人争论杂交水稻是否对人体有害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中国人脱离温饱线,也不过是二十几年的时间。
1959到1962年,历史上将这三年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民间叫做“粮食难关”,每一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真正经历过这个时代的老人,对粮食总有种年轻人不懂的执着。
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谈不上有所改善。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恢复了关于粮种改良的各项研究。
直到1995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宣布凉席杂交水稻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难关才算是真正过去。以此为基础,整个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短短二十年时间,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日新月异,令人难以置信。
习惯了那样一个世界,周敏来到这里之后,自然也想做点儿什么。虽然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未必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但既然有了灵泉这种机遇,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哪怕一亩地增产个几十斤,结果也有可能大不相同。
万山村的变化,也给了周敏动力和信心。
她最初来到这个时代时定下的目标——做个富裕的地主婆,已经可以算得上超额完成。如今自己有了归宿,家里的外债也清还完毕,周敏自然要给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