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版,等作坊那边的工艺改进结果出来之后,再开始印刷。反正《论语》还没有完全修完,在那之前都还有时间。
忙了两天之后,石头回来了。
还带回了一家子。
周敏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每次他们请人,来的都是拖家带口的。
刘叔父子是这样,阿香姐弟是这样,宣斌送来的工匠也是这样,现在石头带回来的姓张的纸匠也是这样。
不过,这样将家人一起接过来的安置方法,也算是比较妥当的。毕竟将家人安置好之后,工匠们才会把心思都用在干活儿上。如果总惦记着家里的事,自然就没那么尽心。
但是按照这个趋势,齐家山上的房屋虽然多,却也有些不够住啊!
亏得这里地方足够宽敞,扩建也算方便。这回周敏打算建专门的员工宿舍,不再像现在这么混着住。不过,房屋建好之前,就只能将就了。
张叔带来了自己所有的工具,也给周敏省下了不少麻烦。很快,一个简单的造纸作坊就搭建出来了,而张叔也在新东家面前露了一手,全家人齐上阵,很快就晒出了一批麻纸。
他做的是黄麻纸。这种纸在唐代之前,都很盛行。当时高等级的诏书和敕令都是用做工精细的黄麻纸书写,所以黄色也渐渐成了皇室御用之色。
譬如最著名的册封宰相的过程,就是在廷推过后,将被推举之人按照票数排列,呈送御前。皇帝在决定人选之后,驾临翰林院,同时将院子落锁,命词臣拟旨。这份诏书就是被写在黄麻纸上,第二天早上贴出去昭告朝臣。因而这整个过程被称为“锁院宣麻”。
不过,就像石头说的那样,黄麻纸正面光洁,但背面却显得十分粗糙,甚至还有一部分草屑残留。这样的纸张,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符合周敏印书的挑选标准的。
所以她也就直接对张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制作出两面都同样细腻光滑的纸。
作为民间匠人,张叔探索新工艺的劲头比宣斌送来的匠人们更强烈,听到周敏的要求之后,虽然有些为难的皱眉,但最后还是一口应了下来,只是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周敏道,“一次不能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现在是六月,我给你半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半年里,你要什么材料我都会想办法,也会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