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调查重点转到她的母亲身上。”
“我已经这么做了,”蒋园道,“我正在等线人的信息,晚一点应该有消息了。”
李泽文颔首,算是认可了她的解释。他思索了一会,问郗羽:“说起来,你母亲当年在哪家报社工作?”
“在晨报。”
“哪个版块的新闻?”
“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方面的,我记得是这样的。”郗羽说。
李泽文去卧室取出了自己的笔电,放在膝盖上翻开开机。
“你母亲的全名?”
“……宁辞修。辞海的辞,修饰的修。”
蒋园赞许道:“真是个好名字。”
郗羽也觉得挺自豪的:“mama的名字是我外公取的,我外公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
她一边说,一边观察李泽文的举动。自家的这位教授熟练地敲开了几个期刊报纸的数据库,又在搜索栏键入了母亲的名字,开始检索。
“教授,这是……”
李泽文说:“潘越日记里提到过,你母亲采访过他的父亲——既然采访过,那应该有新闻稿。”
“你想看我mama写的新闻稿?这些稿子很八股文的,会有用吗?”郗羽表示严重的怀疑。
郗羽知道母亲的工作情况。作为国内的地方性大报的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可读性其实不太高,甚至很枯燥,基本上和古代人写八股文差不多,无非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按照一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把访谈内容填进去。这些新闻报道当然不会言之无物,但特别官方,想从中获取什么有用的私人信息,郗羽认为这概率小得忽略不计。
“信息是否有用暂且不论,但我担心搜不到,”作为一个常常使用报纸资源的人,蒋园这个内行人说,“毕竟过了十几年了。”
说话间,电脑中的几个搜索页面都弹出了搜索的条目——不算多,共有三十多条新闻稿,其中最早的那一篇的发表于十三年前,完全没有十四年前的搜索记录。
蒋园凑过来看了一眼,一脸意料中事道:“我估计也是。虽然现在很多老报纸都在电子化,比如某些报社的数据库连七八十年前的新闻稿都有,但那通常是一些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