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这就各处把钱庄开起来。不管最后能不能经营的好,至少对于资产丰厚的那些人,明摆着的阻碍都不算阻碍。
也是因为大量的钱财进入钱庄行业搅局,很短的时间之内,钱庄业在本来红火的基础上又烧了一把火。甚至反应到了钱庄做事的掌柜等人身上,各家有挖角的,那必然是要涨钱的。
对于这样的事儿,祯娘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嘱托李在业道:“想要涨钱是不成的,家里有多少伙计?钱庄那边涨了,别的产业里做活的怎么想?是不是要转行了!我与你一个主意,在每家钱庄分店里,划出少量的股本来与掌柜伙计分红,只是分红多少须根据没人的业绩来。这即是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那么旁的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这也要转行,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够不够罢。”
在同德元年,兴业钱庄、纸钞等词儿,成为了一整年根本躲不开的东西。这甚至不只是在商人中间,也包括了普通百姓。毕竟说到底纸钞最大最多的使用者也是普通百姓而已,这样靠近生活的事情当然会很快有大反响。
在发行纸钞之后,最开始只在两京十三省的州府发行,这也是考量了具体情况做出的方案。其中纸钞最容易被接受的既不是如今最开放的广州、福州,也不是最富贵的扬州,而是一直以保守著称的京城和相比起来似乎没有更突出的苏州。
京城倒是好理解,毕竟京城之所以繁华,靠的就是有数的几家勋贵,以及数以万计的高中低级官员。而朝廷允诺的官员发放俸禄逐年使用纸钞,第一批当然就是掌控力最强的京官了。
而这些官员收到纸钞的俸禄那自然就是要花的,这样的花销当然对纸钞的流行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这还是官员这个群体的事情,真正要说什么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轮不到京城,要说的只能是苏州。
苏州当然是大明有数的城市了,不过凭什么和其他的城市相比更容易接受纸钞?要知道表面来看,苏州是好,却也没有相对杭州、金陵、扬州、福州等多出什么非他不可的东西。
这当然不能说是因为苏州是祯娘的老家,因为即使苏州是老家也没有获得太多的资源倾斜。非要说的话,一切还是有赖于苏州百姓总是喜欢一些新东西罢。祯娘小时候就玩过很多了,譬如说那些货票,放在别的地方哪里有那么受追捧?也就是在苏州才能那样红火了。
于是就可以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