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也在使用。只是从手工登记变成了机器登记。
这都多少年了?老祖宗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视。
从这其中,也可看出故宫人对此次文物南迁的重视。他们的登记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件一件的登记,而是详细到了每个部件。
比如一件清宫的自鸣钟,自鸣钟的每一个部件,都会进行详细登记,有些文物的登记多达上百条。
若不是故宫人这等精益求精,那些文物怎可能完好无损?
而文物装箱,也让当代文博工作者受益匪浅。
大概是因为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他们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在运输途中保护的文物。
萧悦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还是石鼓。
石鼓的价值在于它表面的石皮。若是石皮脱落,石鼓就没了文物价值。而这石皮经过文化,比绢布纸张还要脆弱。稍稍一震动,可能就会脱落。
装箱石鼓的为后来跟随南迁一部分文物去了台湾的庄严先生。庄严先生向北平琉璃厂达古斋的主人霍宝禄取经,在石鼓装箱前用薄软的绵纸浸湿水后,一点一点塞进石鼓裂缝中,然后再用湿软的绵纸一层一层包裹石鼓,再进行装箱。
第二个例子是雍正款粉彩荷莲玉壶春瓶。雍正款粉彩荷莲玉壶春瓶不说其彩瓷工艺,其瓷瓶表面的荷莲图,就是一副艺术价值极高的国画。彩瓷在雍正年间,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顶峰,而粉彩荷莲玉壶春瓶则是代表雍正时期彩绘瓷器最高水平的作品,是公认的华国古代艺术价值最高的瓷器,
与其相对的,清造瓷器中还有一个瓷瓶堪称华国古代烧造技术巅峰的瓷瓶,那就是雍正儿子乾隆帝烧造的各种釉彩大瓶,俗称瓷母。
瓷器脆弱这个大家都知道,故宫人在装箱时也十分为难。后来他们是打开了故宫瓷器仓库,学习古人装运瓷器的方法,用稻草、棉花等材料,每个样式的瓷器,用不同的装箱方式,将其装箱运输。
观众们看着,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觉。
有些了解文物的观众,在弹幕和留言中科普,现在运送和包护文物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顶多天然的绵纸稻草,换做类似的东西。其内涵是一样的。
这些包护文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