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最合理化的项目分配,不然未来城还真难以做出决定。
大数据分配工作比人力分配要容易得多,故而项目的申请结果公示名单很快就张贴在慎行楼下了,足足占用了清大一堵墙的面积,才将所有的公告公示全部粘贴上去。
在公告公示粘贴的这一天,清大人山人海,不仅仅是那些参加高等教育论坛的科研人员关注着这些,京城高校圈的学生也来围观了,还有一些距离京城不远的高校的学生特意坐了火车跑来清大围观。
至于围观原因,很简单,未来城代表国内科学研究的至高点,分配的项目也都是国内最顶级、经费最充裕的项目,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学生,都能从未来城公布的项目名单里嗅到科研契机,尽可能地贴近正确地科研方向。
只不过这样的盛况,苏禾是看不到了。
苏禾已经在秦源的陪同下,带着彭锦程、张青霉、清大医学系和京大医学系的一些老教授们坐上了前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准备去参加诺贝尔奖的颁奖晚宴。
对于苏禾最后定下来的名单,清大医学系与京大医学系都挺惊讶的。
苏禾带秦源去,这完全可以理解,怀孕的苏禾身边随时都需要有人照顾。
彭锦程是最先跟着苏禾学习的学生,做的活儿一点都不少,所以苏禾愿意带着彭锦程去镀金,那也不难理解。
苏禾当初在青州港研究帕歇尔疫情时,身边唯一的医学研究人员就是张青霉,所以张青霉会被苏禾带去诺贝尔颁奖晚宴上蹭光,这也是理所当然。
但那些清大医学系和京大医学系的教授们何德何能?
他们根本没有同苏禾一起研究过课题,凭什么他们能跟着去蹭光?
类似这样的质疑声苏禾听了不少,但并没有干涉到苏禾做的决定。
关于这些名额的分配问题,苏禾心里自然是有数的。
他选中的那些清大医学系和京大医学系的教授都是国内医学、药学研究领域的顶峰,他们需要诺贝尔奖这个光环来冲击更高一步的课题,而且这些人都已经承担了未来城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的许多大课题,让他们接触到更高的研究层次,总比带着一些什么都不明白的学生去吃自助餐要好。
更何况,这些教授们将来可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