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说。
唯护国寺不负我,门前一缕暗香引来客。
满山尽是云遮日,独此寒梅向阳开!
风雪雨露皆答应,要作云雾誓不从。
画作题名“李向阳”,时间是崇佑二十四年三月。
诗作却没有作者。
梁叛猛然站起来,撞得身前茶几铛啷啷一阵乱响。
这首《咏护国寺前一枝梅》的作者他太知道了,因为这首诗就出自他随身携带的那本《秦淮子集》,作者是吕致远!
这首诗梁叛读过好几遍,因为写得好,他甚至用高中阅读理解的办法逐字逐句地剖析过此诗,就更加觉得好。
加上全诗最后两个字“不从”,恰好与算命先生为他起的那个“表字”相同,便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诗中大概意思就是,吕致远在江边接一位从西边远来的客人,在带客人游览护国山时却因大雾而找不到凤凰台、望江楼和观音阁等景致,最终因为一支梅花香味的指引,成功找到了三山中的最后一景护国寺。
这诗用了屈原和李白的典故,表明那位来客是一位被贬谪驱逐的失落之人。
随后诗中许多“云遮日”、不见路的描述,是借指当今朝奸吝小人把持朝堂,使国家社稷(凤凰台、望江楼、观音寺等)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
用梅花指代友人不同流合污的傲骨,用护国寺表示大明破除迷雾、中兴鼎盛的希望。
整首诗一是激励和赞美友人的情操,二是表白自心。
按照全诗的描写和叙述,人们会下意识地以为,诗中的人物只有吕致远极其友人两位。
梁叛也始终是如此认为。
诗中也没有表露那位客人的姓名身份,所以始终只是将其当做一首纯粹的诗作来看,从未想过这其中能够隐藏着甚么线索和秘密。
可是当他看到屏风上的这幅画时,就知道自己想错了。
他没想到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这幅画不光有山水,还有人,有四个人!
画中画的是全诗的开头,也就是“二水西帆迎楚客”,江水之中一叶扁舟,其中一个人就是在江中撑船的舟子。
撑船的舟子当然没有甚么故事,第二个人是站在船头的一名书生,就是那位西来的“楚客”。
可是在岸边等待的却不止吕致远一个人。
岸边有两个人的背影,一个也是书生,即吕致远,但是在他的旁边还有一个人。
那个人穿的是道袍。
白鹭洲,道袍……
梁叛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陆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