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鼻中忽然问道一股勾人的葱香,定睛一看,却见通往自家避驾营巷子的路口,不知何时支起了一座馄饨摊子,摊子顶上一片遮阳挡雨的席蓬,蓬子边上挂了个“闻香不如品尝”的小旗招子。
最可人的是,那摊主站在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汤锅后面,竟是个十六七岁,扎着双麻花大辫的大眼睛小姑娘。
梁叛一乐,心想真是想甚么来甚么,当即大喇喇走进席蓬底下,笑问道:“丫头,你这里有甚么好吃的?”
小店家眨巴了两下大眼睛,大大方方地答道:“客官怎知我叫丫头?我这里有馄饨汤、炸馓子、薄饼子还有下饭的腌酸菜,不知哪一样中您的意?”
那声音又清脆又利落,叫人一听便生好感。
丫头歪过脑袋,亮晶晶的眼睛好像也在问:这位客官中意哪一样吃食呢?
梁叛一拍手,说道:“好吃不嫌多,一样都来一份。”
丫头道一声“稍待”,口中哼着俚曲,左手搅汤右手撇馓子,在那方寸的厨灶之间忙个不停。
这席蓬下面只有一张待客的方桌,擦得干干净净,梁叛独坐一边,听丫头哼得好听,便问:“丫头,你哼的甚么曲子?”
丫头转过头来甜甜笑道:“哪里有甚么曲子,都是乱哼的——你可听过‘金陵七妙’的说法?”
“哦,倒要请教,是哪七妙啊?”梁叛只知道南都十八楼、金陵四十八景,还真没听过金陵七妙这种说法。
丫头便用手中的长竹筷在汤锅边沿轻轻敲打,口中跟着拍子唱道:“金陵有七妙:酸菜光洁可照面,米饭可打擦擦台,馄饨汤清可注砚,湿面穿结作绳带,面饼薄薄似竹纸,米醋芳醇可醉人,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
寒具是指寒食节禁烟火时作为干粮吃的食物,在各地表示不同,有的叫饼,有叫环饼,也有叫捻头的,在南京便是指的馓子。
原来这金陵七妙,指的便是南京的酸菜、米饭、馄饨汤、面、饼、醋、馓子。
这倒真的是妙了。
梁叛颇感兴味,又问:“这‘七妙’是乡间传的俗语,还是有所典故啊?”
丫头伸出一根葱葱食指,在雪白的脸颊上轻轻刮了刮,戏谑地道:“羞也哉!你这客人,也要多多读书的。这是北宋时候大学士陶谷在《清异录》里写过,不过陶学士的用词不像我唱得这么直白,意思总是一样的。”
梁叛被一个小姑娘如此嘲弄,非但不觉愠怒,反而颇觉有趣。
这时馄饨汤已然出锅,丫头将撇断的馓子漫漫洒在大碗之中,热腾腾的馄饨汤在馓子上一浇,顿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