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听身后的万端感叹了一声:“早这样干,文尚书何至于此……”
这话陈碌不能发表甚么观点。
如果早这样干,文伦那几个老家伙估计还要在首脑的位子上安安稳稳得做到致仕,湖溪书院也就只能一直这么不咸不淡地在地方上苟且下去。
他陈碌也不可能被书院临危受命,在更合适的人选上任前,临时接管,成为湖溪派在南京的首脑人物。
在他看来,南京不是镇江湖溪,这里应当是改革的矛头,是做事情的地方,而不是湖溪派的退守的大本营。
做事情就该用他们这些少壮派,文伦那帮人,就该在资历和声望到达顶峰、即将下滑的时候,回到书院坐镇去。
最好是想办法调整到京师,到那个风暴的中心去长袖善舞。
否则等文伦这帮老成派再在南京坚持几年发挥余热,他们这帮少壮派也就成了老成派了,一个本该锐意进取的矛头之地,一代一代永远被老成派把持着,那还如何进取?
陈碌作为直接的受益人,也是对眼下的局面乐见其成的人,自然不能发表任何而意见。
不过万端也只是感慨一句,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摆正了位置,向陈碌汇报起另外一个新的情况:
这次振武营哗变,南京兵部也逃不了干系,这是所有人早有共识的。
唯一的问题是,这次南京兵部要不要换人,换掉多少人。
是会像户部一样几乎是一撸到底的撤换呢,还是说调换几个位置略施惩戒?
万端作为吏部清吏司郎中,暂时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但是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三个位置的调整:南京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右侍郎、武选清吏司郎中。
一个正二品,一个正三品,一个正五品。
他这么认为并非胡乱揣度,而是有理由的。
南京营兵出现哗变事件,南京兵部尚书是一定要罚的。
右侍郎年龄到了,大概也要趁此机会急流勇退。
至于武选清吏司,万端倒是得到消息,不但要换,而且人选已经定下来了。
有极大的可能性是赵伯锡。
“郃阳侯家的老大?”陈碌皱眉道。
南京城里这帮勋贵已经渐渐式微了,郃阳侯家也没听说跑出来争了甚么,怎么突然就又从天上掉下一顶实职的官帽了?
而且为甚么偏偏就是郃阳侯家?
“赵伯锡的儿子,叫赵开泰,四月初一成婚,女方是南城韩国舅的小女儿。”
万端小声的提醒了一句。
“嘶——”陈碌吸了一口凉气,“好小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