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讨好交结。
然而,当山崩之时,寇准却毫无犹豫、指名道姓地选择支持刘文济。其所持立场,也很简单,就坚决地秉持一个立场,太宗之后。而谈及太宗之后,数来数去,在寇准眼中,就只有刘文济了。
寇准代表的,实则是朝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至少“太宗之后”这个前提几乎是共识,只是,具体地来看,就有诸多讲究了。
太宗之后,可不只荆王刘文济一人。
寇准之后,有徐士廉、向敏中等宰辅大臣陆续附议,但也只表明当立太宗之后的意思。
然后反对的声音开始冒头了,竟然来自慕容氏外戚,他们反对的,当然是刘文济继位。理由有三:其一,自古以来,只有兄终弟及,没有弟终兄及的;其二,荆王久病,难承其重;其三,有契丹血脉。
这三点,第一条当然站不住脚,莫说弟终兄及,就是侄终叔及的,都有。
第二点,倒是其短,但疾病,也大不过法统,只要荆王还有口气,他就是有资格继位。
真正具备杀伤力的,自然是第三条,这一点,足以引发许多权贵潜藏心底的反感与排斥。
提了刘文济,那作为太宗长子的安南王刘文涣,被摆上台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比起刘文济,刘文涣的法理性,则更强了,同时,血脉上还是根正苗红的。
但同样,提议刘文涣后,反对声来得比刘文济还要迅猛,理由嘛,已经就国什么的基本没有提的必要,七寸就在于“常妃通奸、血脉存疑”这一点。
此事,虽然早已成为宫廷秘闻,但上层权贵们实则心知肚明,过去不提,只是为尊者讳,但涉及到大汉帝国江山的纯粹与皇室的血脉正统,那就顾不得什么脸面了。
当然了,这仍是有解决办法的,至少刘文涣后来有生了几个儿子,剥夺常妃所出二子的继承权即可。
这是个办法,但反对者可不会考虑其合理性,而涉及大位之之争,也从来不是讲理的事情,最终拼的,还是实力,或者还需要几分运气。
而帝位之争,随着刘文涣、刘文济两兄弟相继抵京,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www.bqghh.ccm.bqgh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