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最近的,年近七旬的他,没多少时间了,也等不了更久。
对杨氏,他当然多有倚重,对杨氏子弟的提拔并无限制,但是对杨业、杨延昭二老,尤其是杨老太师依旧在世的情况下,让他把杨延昭抬到枢相的位置上来,他也实在难以安心。
从雍熙、平康到端拱,李继隆这个枢相,已经担任整整十年往上,虽说这个过程属于帝国特殊时期,并且在这个特殊时期起到了拱卫政权、稳定军队的作用,但于帝王,尤其是一个掌控欲强烈的帝王而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当郭良平选择向枢密使发起冲击的时候,可想而知会遭遇怎样的阻力与攻击,这一点,他本人心里未必不清楚,但他还是选择出击,就像几十年前率军远航,将帝国触角延伸到波斯地区一般。
而真正促使刘文济下定决心的,则是端拱元年李继隆怒讦徐士廉,致徐士廉及一批御史、言官逐贬地方之事。虽然刘文济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李继隆维护枢密院权威与军队利益的用心,甚至对徐士廉等人也存有看法,但他就是无法从内心释然这种被“威逼”的感觉。
而李继隆先于皇帝动手前的病逝,省却刘文济手脚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个完美的生前身后之名,这或许也是一种时运。
李继隆既去,一场关于枢密使的博弈是免不了的,只不过这仍旧是军队体系内部的角力,准确得讲应该是军事贵族以及功勋将帅。其他人若敢染指,必遭反噬,即便皇帝也不敢贸然打破成行已久的潜规则。
于是,在端拱二年仲夏新鲜出炉的大汉帝国新一任枢相,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扶风公、殿前都虞侯马怀遇。虽有些意外,但对于马怀遇,还真没法提出什么有效的反对理由。
李继隆、杨延昭身上的“buff”,除了驸马头衔没有,马怀遇都有,并且他曾是世祖养子,与太宗的关系更亲如兄弟,只不过,履历与功劳上不如李、杨那般耀眼罢了。但是,他担任枢相,还真就没什么人能挑战得动。
尘埃落定的同时,也附有皇帝一番安抚操作,杨延昭晋崞县公,使杨氏一门两公。郭仪则晋一等武进侯,为郭氏再开一脉。
此事后不久,致远侯郭良平也郁郁而终。空出来的第一枢密副使的位置,皇帝刘文济在善加斟酌之后,选定侍卫司都虞侯曹玮,这是已故真定侯曹彬第四子。至于腾出来的侍卫司都虞侯,这个实际掌握侍卫马步军统兵权的要职,刘文济则敲定护圣军都指挥使田邦义。
此人乃是功勋老将田重进之孙,虽同属于勋贵,但家室就不那么耀眼了,与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