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映环问:“贤弟身体可好?”
王鄘回答说:“还过得去,大病没有,小病不断。”
费映环有些惆怅:“唉,当年赶考的上饶士子,如今就只剩你我二人了。我记得,我们一起进京考了三次,我跟老胡(胡梦泰)一起考了五次。”
王鄘笑道:“本来该四次的,崇祯元年那回,我临行前生病了。”
费映环也笑起来:“就是那回,我在北京也病了。却没曾想,因病耽搁时日,回来的半路上,居然遇到了当今陛下。那个时候怎能料到,随手带回来的小娃娃,做得出这等改朝换代的大事。”
“此天命也!”王鄘奉承道,“也是灵翁的福气,更是费家历代贤者留下的福荫。”
费映环得意的捋着胡子,点头说:“当年一次次赶考,就想弄个官做。最后实在没法,只能花钱买了个知县。但这数次落榜,也非没有收获,沿途体悟百姓疾苦,不再是闭门苦读的无知书生。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仗剑远游之风更甚,年轻学子赶上了好时候。”
王鄘附和道:“是啊,现在的小年轻,真真赶上了好时候。天下安定,没有草寇肆虐;百姓富足,粮价也稳得很,出门比以前容易多了。最近听说,赣江有了那什么蒸汽船,可以烧着煤炭日行千里。”
“日行千里只是虚言,二三百里却是有的,”费映环笑道,“只需船工往锅炉里添加煤炭,蒸汽船就能无风自动。听说还在改进,指不定往后船速更快。另外,还得沿途修建煤站,没有煤炭就跑不起来。”
知府侯昌突然插话:“广信府这边,已在筹划修建煤站了,两三年内必可通蒸汽船。”
费映环点头道:“如此甚好。”
突然,费映环又问:“贤弟子孙,可有在做官的?”
王鄘摇头感慨:“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都不是什么读书的料,只能去考吏员做些杂事。倒是有一乖孙,前几年中了末榜进士。那小子能吃苦,主动请调虾夷县,跟岛上的土著打交道,如今已做了虾夷知县。”
费映环问:“虾夷县我听说过,就是日本北边那个大岛?”
“然也,”王鄘详细讲述,“岛上分为三股势力,一为虾夷野人,二为日本移民,三为汉人移民。我那乖孙儿来信,他在虾夷县引种水稻,岛上各族百姓皆顺服。那里以前是不产米的,今后就有大米吃了,且口感上佳,种出来的大米皆为良品。”
费映环赞许说:“此大功一件,贤弟养了个好孙儿。”
又聊一阵,王鄘说:“灵翁,天色已晚,移驾寒舍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