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可以不用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可以挺直脊梁的在山外活着;哪怕自己已经渐渐的腐烂,但仍希望这腐烂的木头上能开出其他的花来。
有了钱村长跑去镇子上找人联系外面的人来修路,钱很多,人到位的很快,路修得很快,仅仅一年时间,他们就可以跑着下山了。
这条路是附近十里八乡第一条水泥路,就这样烂木沟的草药卖到了各地,他们有钱了,房子盖起来了,院子修好了,孩子出去念书了。
后来村长提议,我们已经不再是烂木沟了,山下的镇叫华兰镇,我们取他的一个兰字,以后我们就叫兰木村!
再后来国家渐渐富裕了,基建能力上去了,扶贫政策也大力推广,要想富,先修路。不够宽阔但却坚实无比的条条大路逐渐从山外向山里蔓延,他们的这条路也被再次修建,变得更加平坦宽敞,可以将车子直接开进去。
虽然他们还不是很富裕,但是他们已经满足了。
—————————————————————————————————————————
来之前燕长风和闻人澄就得到了一份关于兰木村的资料,资料简单的介绍了兰木村曾经的发展。
从山下华兰镇开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到村头,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左右,但这里日落的稍微晚一点,处于黄昏接近天黑的时刻,村头一个约一米高的石碑上用不知道什么调的黑色颜料一笔一划的写着‘兰木村’,能看出刻字的人很努力的想往好了写,但是能力的有限让那三个字只能说是整齐,而随着长长久的风雨那几个字已经变得模糊破败,黑色的劣质颜料被雨浸湿,向下流淌着一道道可笑的痕迹。
兰木村里的路没有外面的大路平坦,甚至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土路。这里的建筑物多为一层砖垒的平房,有点钱的就往上累一层,院子用篱笆或砖围起;有钱的弄个大门,没钱的弄个木板,平房刷上了灰白色的漆,有的地方墙皮脱落露出里面土黄色的砖,村里的路没有什么规律,房子都是有地就建然后慢慢铺路,因此房子坐哪朝哪都有,家家户户都离的有点分散,毕竟需要劈出地方做地窖和草棚等。
不知是不是因为死太多人的原因,闻人澄总觉得此时的兰木村没有一丝黄昏的素丽,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和阴沉。
冷风吹过干枯的杂草摩擦着发出细小有嘈杂的声音,闻人澄甚至还眼见的看到了地上被风卷起的残破零星的黄白铜钱——纸钱,不知是因为到了饭点还是村民被频繁的死亡吓的不敢在黑夜出门,村子里静悄悄的,放眼望去竟是一个人都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