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政令通达,也得先过各州边境的士兵这一关。
一提到这个众人就面面相觑,拿不出主意来了。
长安一是粮食不多,将将够吃用,没有余力拿出军粮。二是兵力不足,除了长安及周边地区,其他的地方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几个老老实实向中央朝廷缴纳粮食和派遣护卫的。
谴责根本就没有用,一谴责对方就质疑朝廷的正统性,说要倒向袁绍那边。
朝廷又难以出兵,且不考虑军粮的问题,北方有匈奴虎视眈眈,岂能轻易调兵离开长安?新任的大单于野心勃勃、手腕凌厉,已经派遣了几次小股兵力入长安,把文武百官吓得够呛。
所以朝廷只能艰难地维持着,唯一能做的就是下诏书,命长安的自己人去取代各地的官员,但鲜少被理睬。
其他诸侯羡慕荀澜迅速扩张的兵力,每次他募兵百姓都是踊跃报名。诸侯们颇有效仿之意,比如曹操就开始了军屯,徐州牧陶谦学习荀澜重用寒士,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效果是看得见的,黄巾贼重灾区的兖州也有了余粮。
陶谦则启用了很多好杀的逃犯和亡命山贼,迅速平定了徐州的黄巾贼余孽。
他亦十分赞同荀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政治主张,再加上没什么野望,所以在乱世抓紧生产,不掺和诸侯之间的争斗。
在看到荀澜屯田的好处后,陶谦任命深得百姓敬重的孝廉陈登为典农校尉,在徐州境内屯田。
陈登一上任就勘察土地、兴修水利,再加上徐州本来就有大片的沃土,在荀澜兴兵平定荆州、扬州和司隶期间,徐州太平无事,抓紧生产,因此百姓殷盛,谷米封赡。
荀澜看情报的时候,有好几次都忍不住挠墙:“我怎么就遗忘了陈登这个人才!”现在则错过了挖人才的好时机。
在诸侯的眼里,陶谦没有强有力军队和骁勇善战的将领,是一块肥肉。
但陶谦并没有觉察到危机的来临。徐州虽然处在战略要地,也无天险可守,但他觉得北方的诸侯都不会过来攻打。
一是豫州牧荀澜和他交好,且爱惜名声,不会贸然侵略徐州,而且徐州和他治下之间的商贸络绎不绝,关系十分紧密。
二是袁绍正兴兵夺取青州,暂无南下之力。
三是幽州公孙瓒距离徐州太远,忙于在青州和袁绍争夺地盘,还要趁着冀州韩馥不注意,不时从冀州身上撕扯点肉下来,动作太大了不敢,因为韩馥和荀澜交好,他之前和袁绍联手攻打冀州就被豫州的铁骑用火/药出其不意地炸了,损失十分惨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