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考试的资格。文理考试在每年的十一月,在洛阳举行,一共考两天,分为文史、数学、生物、政治、法治和农业六大专业,考核通过四门者,将得到举人的文凭。
这些文凭被成为学历,替代了家族门第,成为了自报家门的重点。
若是六门科目皆过,则有了做官的资格,将到官场历练。通过试用期六个月后,便能正式成为官员,为朝廷效力。当然,在分数上也有区分。考试前两百名,皆会得到中原王的亲自召见,并由其进行一场加试。才识过人的,比如六门考试皆满分、以发明震动天下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极为激励人心的例子,毕业后直接进入了王府实习!
诸葛亮作为戏志才的助手,到了益州后,先是建议设堰官,征丁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
因为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需要每年整修。在益州混乱的时候,都江堰疏于看管,灌溉的作用大大被削弱了。
诸葛亮到了益州半个月,就恢复了都江堰灌溉千万亩成都平原的巨大作用。他制定的岁修制度,一直施行到了现代,维护了都江堰的有效运作。
诸葛亮刚来到益州时,就发现了花型饱满,工艺精美的蜀锦价值。他建议在益州也开设纺织厂,将大量精通纺布和刺绣的女郎召集起来,提供给她们安心工作的场所和高薪的俸禄,鼓励蜀锦生产。
华丽的蜀锦十分受欢迎,且质量远胜其他州郡的丝绸。作为少数选修了经济学这门科目的学生,诸葛亮自然明白营销的道理。他自掏腰包,采购了大量的蜀锦捐赠给了母校,指明母校发给夫子和奖励给优秀的学生。
大汉第一武学院可是全国最受知名的学院了,学子走在街上都有关注度。很快,蜀锦就打响了知名度,在洛阳风靡一时,富贵人家购买蜀锦蔚然成风。
荀澜在看到这一现象后,干脆给洛阳的民政局也采购了一批,作为成婚的礼服出租,这样穷苦百姓也可以在大喜的日子穿上华丽的衣裳,更反过来注推一波蜀锦的名气。
(没错,因为朝廷承诺了负责公社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所以民政局的设立也顺理成章,只要到了法定婚龄的男女拿着身份证前来登记,就会由朝廷颁发盖着公章的结婚证,后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认可这种方式,不少不愿意盲婚哑嫁、遵从父母之命的青年男女结伴来登记成亲,让民政局的火热度愈发高了……)
戏志才亦看到了其中的益处,他带头养蚕务桑,设专职锦官,专门调拨蜀锦,将蜀锦拔高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