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抱歉,时时觉得做错了似的,后悔不迭,她的悔是如同对着大地春阳,燕子的软语商量不定。”
胡兰成这样看张爱玲,看到的该是事实,却也只是看到了事实的表象而已。张爱玲宽容人性的弱点,说到底她还是在悲天悯人,她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悲天悯人。她把根扎在最低处,从这里长高,高到俯视人类的悲哀,但她又无法改变这些,她越是清醒便越是痛苦,于是有极端的描写,极端的文字和结论,以及种种一般人会以为的“古怪”。这有点像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一种大爱。当她喜欢着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的时候,当她专注于普通人的平常劳动的时候,她的内心一定是被生活深深地感动着,为自己的爱和喜悦心动着。这就是她的情感世界,低到尘埃里,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是有所超越的,朝向那广大而深邃的所在。至此,我以为,张爱玲的极端,其实也就是她的情感太投入的缘故。被历史、岁月、人类世世代代对美好的向往和努力所感动,她感动着,却又发现很多东西像真有命运一样无法逃避,这种感动就无限沧桑。也注定了她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无限悲哀。生于乱世,生存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恶劣,又恰恰爱思想,这是张爱玲后天注定的劫难。幸福的人是很难体味出如此感觉的,一般来说人的潜意识中隐匿的情感,非得到特定、非常的环境中,才能够被激发出来,能被自己发觉。我们对自己、对人的了解实在有限。张爱玲能够超越,正是想明白了这一切,所以她务实,所以她世俗,所以她刻薄。她视一切世俗如无物,体味着人生最世俗的乐趣。无论她专注着什么,写作什么,她仍只是她自己,不至与书中人共哀乐,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同悲喜。当然,她也更多地只能在理论上想清楚这些,就像“花来衫里,影落池中”,世间总是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要生存就必须面对。我想,张爱玲许是一生都是痛的,痛到深处,才有了坦然和耐心。
张爱玲这样的女子,最是需要有人呵护,或者是怜香惜玉的。她却是没有如此的庆幸。无论事业,或是家庭、婚姻以及生活,她都经常会触及到人生那冰凉的边缘,在那伸手的一触与迅速的缩手之间,她的创作天赋和个人经历便有了结合。
这大概就是她的作品和她自己那种冰凉感的缘起吧。她也没法顾及由此带来的苍茫会常常让人陷入虚无。这虚无是足以让人窒息的。所以,女人们最好别太自信,要去模仿张爱玲或是沉湎于张爱玲。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有张爱玲的能力和定力,能够逃脱这窒息的感觉。张爱玲是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