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信心回家。
在中国新女性运动发展史上,胡蝶从女性生存的角度演绎出了一部以柔克刚的声色剧。这部剧有瑕疵,但剧情审美,结局美满。
所以,她是大众的骄子,求证春暖的精灵。
而有这般光一样灿烂明亮的女子陪在所有人的身边,就像可以随时用手掬起一捧阳光;当我们把脸贴近掬起的阳光,又有谁不会觉得愉快呢。
胡蝶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电影皇后。她当选电影皇后的时候是1933年。这一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了选举电影皇后的活动,这是三十年代规模最大的一次对于电影明星的选举活动。《明星日报》希望能够因此“鼓励诸女明星之进取心,促成电影之发展”。
在此之前的1924年初,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在上海公演,这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黑白无声,却给长期处于封建束缚下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使得整个大上海流光溢彩,由电影引起的诸多话题成为当时上海滩的时尚,16岁的少女胡宝娟给自己取了一个胡蝶的名字,瞒着父母去投考当时由著名戏剧家洪深先生等人主持的中华电影学校,并顺利地被录取。1925年,拍摄了大中华影片公司的第二部影片《战功》,这是她的处女作。
懂得追求也知道放弃,学会珍惜也能够遗忘,对一个弱势的女子,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生存能力和经验。
胡蝶一生如同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历经劫难,犹自完好如初,静静散发美丽的光辉……
1924年到1927年,胡蝶相继在“天一”、“友联”等公司主演了《秋扇怨》、《梁祝痛史》等20余部古装片,如同一只斑斓的蝴蝶,历经了静谧而遥远的茧中领悟,已是流光记景,往事不回。1928年,她改投明星公司,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这部电影用蜡盘配音,胡蝶在片中把一个忍受丈夫虐待和压榨而毫无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几分愚昧的女性刻画得相当成功。该公司导演郑正秋、张石川认准了她的表演才华和在观众中的号召力,直至请人专为她写剧本,使她步入艺术事业的辉煌时期。这期间,左翼电影运动在“一二八”事变后风起云涌,一批左翼文化工作者大举进军电影界,为上海电影界带来了新气象。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胡蝶饰演女主角秀娟,而后相继主演了左翼的电影《女权》、 《脂粉市场》、 《盐湖》、 《永远的微笑》 、《春水秋波》等影片。在郑正秋编导的有声片《姊妹花》中,胡蝶一人兼饰大宝、二宝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