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有勇气赴这二十年前的约会。
幸存者的不幸7
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们相互很少联系。当年的通信从公安局的卷宗回到了我的书柜,只有在每次搬家的时候才翻捡一遍。写信在如今似乎已成为奢侈,通讯方式从电话、传真过渡到E…mail。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职业,每个人都面对着不同的生存境遇。况且,当天真的热情消退之后,似乎恍然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人生哪有不散的筵席?我因此而原谅自己的粗疏,并在这种不断的原谅下变得麻木不仁。
但是,就在这个夏季,当列车载着我驶向陌生的城市,驶向久违了的朋友,驶向我内心深藏的黑暗,我才发现,有些情感是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淡出的,而有些情感将纠缠终生。对于那些擦肩而过的人,浮光掠影的事,尚且能唤起些许温情,面对曾经与你患难与共的朋友,一个再冷酷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麻木。
火车到站已是夜晚。我在昏暗的灯光下找到来接站的郭海和朱长胜。我没想到,太原市有像长安街似的笔直而宽阔的马路,只是因为前两天的洪水,路边到处可见堆积的泥沙折断的树枝。长胜一路上给我讲述想穿过马路急于回家的市民被洪水淹死的惨状,讲述洪水如何从城外废弃的小煤窑涌进市中心又因为排水堵塞而造成灾害,讲述省里如何说服中央新闻单位记者站不做灾情报道……看得出来,他仍然活跃并且入世,难怪在八十年代,便把全国第一个“刊授大学”办得有声有色。而郭海则像当年一样沉默着微笑着,我知道他只有在特定的氛围里才能够很好发挥,每讲一句话都认真得让你不忍心错过。
孩子们的成长提示着岁月的无情,长胜的儿子到了几乎和我当年认识他的父亲时的年龄。但是他们依然叫我“小妹”。郭海的儿子好奇地审视着我:“原来你就是那个小妹呀!”我不知道,他的父亲和叔叔们,以怎样的方式使一个孩子熟悉了一个未曾谋面的阿姨;我不知道,他是否了解他的出生、现在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以及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与眼前这位“小妹阿姨”有着怎样的联系;我更不知道,等他长大成熟起来,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