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比如多多,比如顾城,比如舒婷,等等。尽管在世界甚至仅仅是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这是一份值得炫耀的名单,但是,能有这样一份名单,作为同时代人,我们已经可以为此而骄傲了。不同的是,或者因为传奇的消息,或者因为耸人听闻的新闻,或者因为频繁在媒体出现,其中有些人已经被公众熟知,变得不那么神秘了,而北岛却因为他本人的缺席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他从我们的视线消失,更准确地说,他从来就没有正式出现过,这成为他如今向着我们走来的前提。
神秘带来的可能是光环,也可能是阴影,那么对于北岛来说是什么呢?我们巴不得通过对于他个人言行举止的报道来了解他的生活、创作和个性,但遗憾的是,读者并没能得到满足。虽然就我个人来说,对于媒体总是持有怀疑和保留,但是不能否认,大多数人宁愿相信媒体,而不愿意花点力气从他的作品下手。
近十年以来,散文,当然还有界定极其广泛的随笔,在中国几乎取代了小说,成为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挤满了每一个书籍热爱者的书架。有不少人为此而感叹中国作家创造力的低下和中国读者的懒惰。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实用的甚至是急功近利的现实之中,对于书籍,趣味和情调的欣赏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实用所取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非虚构性,虽然仅就文学的品质来说,我们不能说虚构与非虚构相比,哪个更好,或者更难,或者更纯粹,但当你想了解一个作家的时候,比起小说,散文肯定更加“文如其人”,更别说与抽象而隐晦的诗歌相比了。
因此,读者对于诸如北岛、高尔泰这样的作家,阅读的期待,首先不是作为文学的文本,而是文本背后的作者本人。人们试图通过作品进入作家的世界,进而通过作家进入历史。
与久违的读者重逢2
想知道北岛在国外的日常生活,只需看看《失败之书》第三辑中的篇章。从搬家到赌博,从朗诵到喝酒,像是豁出去了,北岛把自己一锅端了。我们仿佛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朴实和自然就行!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家的后院,像灯一样突然熄灭的玫瑰,巨大的蚂蚁王国,多少有点像哲学家的蜘蛛……(《后院》)知道他曾经在六年内换了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在一无所有地漂流的日子里,旅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总是处于出发和抵达之间……(《搬家记》)还知道他是个酒胆比酒量大的饮者,只要旁边有沙发,他就敢连干三杯,他最不敢冷落的是酒,这个最忠实的朋友,陪他打发那漫漫的长夜(《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