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去辨别它的真象。毫无疑问,他的情欲可能对他有所摧残;听任情欲的摆布,怎能不受到它的摧残呢?但至少是,他决不受别人的情欲的欺骗。当他看见别人产生情欲的时候,他将以智者的眼光去看他们,既不会学他们的样子,也不会受他们的偏见的诱惑。
正如人生中有一个年龄是适合于用来研究学问一样,在人生中也有一个年龄是适合于用来研究社会的习惯的。一个人要是过早地了解这个习惯,他就会不加分别、不加思考地终生遵从这种习惯,因此,尽管是遵从得很好,但他始终不知道他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一个人既了解这种习惯,又明白这种习惯的道理,他就会有分别地遵从,因此也遵从得更恰当、更真诚。你把一个一无所知的十二岁的孩子交给我,到他成长到了十五岁,我再把他交还给你,这时候,我敢保证他同一个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受你的教育的孩子相比,他所学得的知识同你的孩子学得的知识是一样多的;所不同的是,你的孩子的知识表现在他心里记得的东西多,而我的孩子的知识则表现在他能进行判断。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教育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二十岁的青年,只要我们善于教导,一年以后,他同一个从童年时期起就一直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青年相比,他一定是更加可爱和更加大方的,其原因是:前者能够分别情况,对年龄、地位和性别不同的人采取合乎社会习惯的办法,能够把种种情况归纳成原则,并且把它们应用于意料不到的事情;反之,后者成天都是那样死板板的照章行事,而一到了没有章法可循的时候,就会弄得手足无措了。
法国的少女个个都是在修道院受教育一直受到结婚的。我们知不知道她们是很难懂得这些在她们看来是十分新奇的方法呢?我们能不能够把巴黎的妇女之所以那样窘态毕露和不了解社会习惯说成是因为她们没有从小就在社会中生活呢?这种偏见来之于世俗的男人的本身,因为他们不知道除了这个小小的理由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所以就错误地认为早入社会,就能了解社会。
在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也不应该等得太久。一个人的青年时期如果全都是在远离社会的地方度过的,则他以后到社会中去,便会终生都带有那种拘拘束束的样子,说话也总是说得不得体,举止也很生硬,而且,即使他已经习惯了社会的生活,他也无法改掉这些笨拙的地方,反而愈改愈闹笑话。每教导一件事情,都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都要避免它带来的危险。特别是我们现在所教导的这件事情,更是危险重重,所以我决不让我的学生毫无防范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