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茫然的看向他,“什么成了?”
“动力电池啊?”
“电池啊,你不是做了几个了吗,都在那里!”张勇指了指前期做的几块成品。
“这次不一样,能量密度稳定在3000WH/KG以上。”于帆耐心的解释道。
“啥?”作为材料学院的学生,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知道能量密度在3000以上的电池的含义,堪称跨世纪。
可越是这样几人越是觉得玄幻,感觉也没做啥啊,咋就成了咧?有种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的人生疑惑。
等回过神后几人飞快的围到于帆身边来,拿起测试记录仔细看了起来,算了下放电量,又看了看电池大小,几人还是有些不可思议。
张勇很委婉的劝道:“帆哥,我们毕业还早,论文什么的还不用太着急。”
李伟在旁边补充道:“到时选题也不用选这么高端,普通一点就好,本科论文嘛,对科研要求不高的。”
还是高小渐实诚,“作假也要做的像一点,你这样肯定挨处分。”
于帆被这几货弄的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事,想了给跟孙教授打了个电话,“孙教授,您现在有时间没,上次跟您说的实验出成果了,基本达到预期。”
“你在实验室等我!”孙教授交代一声直接挂断电话。
于帆找孙教授主要考虑的是电池的后期测试问题,现在只简单的测了一下能量密度,后面还有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测试要做,光靠自己不知道要做到什么时候去,这时候找孙教授正好,他人手多,肯定也愿意做这事。老实说,这玩意做起来不难,测试太费时间了,整个实验过程倒是有一大半时间在做测试。
听到于帆给孙教授打电话,几人还是将信将疑,翻到实验记录时几人脸都绿了,你这不是实验记录你是抄的答案吧。
不大一会,孙教授带着两个人匆匆赶了过来。先看了看电池样品,又看了看测试数据,“就做了一次测试?”
“嗯,目前只做了一次。”于帆老实回答道。
“再做几次,一次测试不能说明什么,可能是误测!”孙教授马上拿过了指挥权,“马上准备第二次测试,做好记录。”
好在电池做的不大,充放电用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一个多小时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出来。孙教授拿起测试结果,示意马上进行第三次测试。一直折腾到晚上7点多,再一共又进行了5次测试后孙教授才停下了继续测试的指令。
对比6次测试结果,每次都在3000以上,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