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心窍机敏。她让邵家托人带信,也没就直白白的一句您着人将信送到陈家村儿村长三叔手,这也忒直忒不会办事儿了。褚韶华写的是:自来京城,颇多见闻。今有洋面粉厂,大肆购粮。前些天出售存粮,价钱几多,刨除自村到京之路费,较当地卖粮更为划算。乡亲们种粮辛苦,伯伯乃有大见识之人,今给村里三叔修书一封,闻邮差只到县衙,难到村落,事情较急,一旦新粮落地,旧粮价格必然下跌,唯此青黄不接之时,尚且有价可谈。无人可托,唯有托伯伯着人将信送至陈家村村长三叔家,敬谢。落款写的陈褚氏。
这个陈褚氏,一时邵东家都没想到这是陈大顺的媳妇,还以为是陈大顺的娘写来的信哪。因为这年头儿,女人一出嫁就没名儿了,像在乡里,一般都是喊某某家的,像褚韶华,别人叫她就是大顺家的。魏金叫她都会喊大顺嫂子,其实,陈大顺是男的,又不能做嫂子,不过,乡里就是这样的风俗,指着男人叫。如今褚韶华还没孩子,若她以后有了孩子,也会指着孩子叫某某他娘。所以,指着男人称呼,指着孩子称呼,就是不叫女人自己的名字。
这是指乡间俗语,官方的称呼则为某某氏,前头一个某是男人的姓氏,后头一个某是娘家的姓氏。
所以,褚韶华现在的官称是陈褚氏。
邵东家还记得褚韶华,毕竟当初褚韶华带着魏时与陈村长登门求助,邵东家对她印象挺深。不过,并不知她娘家姓褚。而卖粮这样的大事,在邵东家的印象里,自然是长辈才能做主的。
邵东家既是县里大户,生意土地都不少的,家里一样有存粮。邵东家多老辣的性子,因为褚韶华在信上写了自己卖粮的价钱,邵东家心下略一盘算就觉着,这要是能去北京卖粮,这可划算多了。然后,邵东家很没客气的就把褚韶华写给陈三叔的那张信纸也看了,内容大概差不多,只是更详细一些,上面写面粉厂也去看过,价钱也都打听过,还有自家卖粮的事,褚韶华写的清清楚楚,要是三叔有意,可来北京亲自看看。
邵东家便召来儿子详说这事,邵东家道,“我前番听你说那个洋磨面机的事,是不是就是现在面粉厂用的机器。”
“对啊,现在新式的面粉厂都是用电的,西洋来的面粉机,磨出的面更细不说,关键是快啊。要是使咱们自家的土磨,一天才能磨几斗粮?要是用机器,一天磨的面顶石磨一年磨的。”小邵东家是刚回国的留洋生,阖县也就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