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韶华的底子,潘东家也摸过,夫家在北京城有两处绸缎庄,家境尚可。这样的人,起码不是骗子。
潘东家颇是直接,笑问,“几位过来,不知是有多少粮食?”
小邵东家道,“接到陈太太的信我们就过来了,毕竟信里许多事说不清楚,这次来就带了六车粮,约摸两千多斤。要多的,家里还有。不满您说,老家里的乡亲们多是以种田为生,平时间一两百斤的卖粮,在当地也卖不上价。倘您这里价钱合适,以后不单我们几家的粮食,就是乡亲们手里的粮食,也可一道卖到城里。”
潘东家原想自己就够直接了,没想到还有比自己更直的。就潘东家本身而言,自也愿意建立长期客户,潘东家道,“如今的新粮还得大半个月才能下来,现在的粮食价钱不错,比上次陈太太卖粮时还贵了一分。不过我把话说在前头,也得看粮食的质量,陈太太上次的粮都是一等好粮,自然价钱好。要是方便,我这里的老杨是收粮的老手了,不如着他随你们去看看。倘是一等粮,就按现在的价钱。若是你们家里还有粮食,只管运过来,若是粮食到了,价钱跌了,我依旧按现在的价钱,如果粮价涨了,我就按涨了的价钱给你们算,如何?我这里是一手交粮一手现钱,没有任何拖欠。”
这自是人人愿意。潘东家让手下管事拿出一张现在的粮价行情表给几人看,这行情表上,一等粮什么价、二等粮什么价,还有三等粮的价钱,都写的清清楚楚。
小邵东家与陈三叔都看过,皆没什么意见。小邵东家与李管事道,“李叔,你随杨先生过去验粮。”又看向陈三叔,看陈三叔那些粮是个怎么处置,有没有什么交待。
陈三叔道,“我也一起回去吧,他们几个,我不亲眼瞧着不大放心。”
褚韶华是个爱凑热闹的性子,卖粮没什么意思,她比较喜欢听潘东家这样有见识的人说话,她便道,“三叔,那我就先不回了,一会儿我跟小邵东家一起回,他头一遭来咱家,我怕他不知道回去的路。”又同陈三叔说了自家住址,“甘雨胡同由西向东第二家就是。卖粮的事听杨先生的,杨先生验粮的手艺没的说。”
陈三叔应了。
潘东家起身相送,陈三叔忙让潘东家留步,与李管事、老杨回了甘雨胡同。
褚韶华留下听潘东家小邵东家谈生意,小邵东家瞅着褚韶华打趣,“这地址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