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食堂,各国菜都有,食堂的费用都包括在学杂费里面,我每天换着食堂吃,鸡鸭鱼rou、山珍海味,什么都有。炸鸡吃腻了就换龙虾,rou吃腻了吃沙拉,要不是我去华尔街买期货赔了一笔钱,我还能剩下点儿。根本不用怎么花钱啊。”
闻太太听着就说,“是啊,要不是韶华回国后说起,我都不知道在国外读书这么好。”
二舅妈忙道,“哪里就人人都像韶华这样优秀,姜亚成绩可不如韶华。”
“知秋当年读研究生也是有全奖的,知秋大学毕业原想回国,他们学校的一个教授很喜欢他,给他奖学金,他就又读了一年。”褚韶华道,“我看表妹面相就很聪明,舅妈只管让表妹试试。二舅和表弟生意做的那么好,就是没奖学金,供表妹难道有什么难的?研究生也只读一年。”
“他们那就是个虚架子。表面看着热闹,实际见不着什么钱。”
闻太太也有些明白弟妹的意思了,闻太太就直接问了,“弟妹,是不是亚儿出国的钱不凑手?”
二舅妈道,“她这还没决定读哪所学校,也不知道能不能考得上?”
褚韶华问,“表妹想读什么专业?”
“法语。”二舅妈说,“等以后回国像韶华你一样在大学做个老师也挺好,既体面,薪水也不少。”
到法国去读法语,褚韶华说,“到时看表妹考上哪所大学吧。如果学费不凑手,二舅妈只管说,咱们不是外人。知秋的薪水比以前要高,教育金的钱是知秋、妈和我一起凑的,我们每人拿了一千块大洋放在里面。周笑周爽转学交学费就是从这里面出的。表妹那里到时差多少,舅妈你说个数,就是超出教育金,我们也得给表妹凑一凑,读书要紧。”
不同于她刚结识的孙夫人姐妹,孙夫人姐妹有一位传教士的父亲,一位五六十年前就没有缠小脚接受西方教育的母亲,褚韶华是完全的农村旧家庭。如果她真的是传统旧女性,她不会有今天。褚韶华做人做事自有原则,姜二舅的确以前帮过闻知秋,闻知秋出国读书,姜二舅资助了五十块大洋,在彼时,对于贫困的闻家,这不是小数目。
可是,这些年,姜家再如何大恩,闻家也报答了。不说姜亚在震旦读大学的学费都是闻知秋出的,就是在上海,姜家生意这般顺风顺水,一则姜家父子不算太无能,二则就是闻知秋的穿针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