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郭通达和另外两位外河城老板从车里走下来,机灵点的人立刻联想到周永利之前提过的市场渠道。
他们争相传诵,很快新市场渠道到来的消息传到所有蔗农耳中。
一锤子买卖的蔗农不以为意:“其他人该cao心的事,卖是卖得出去,但肯定涨不到哪去。”
签下高收益合同而没领到钱的蔗农喜忧掺半,但也的确没抱太大希望。
他们种糖蔗最少五六年,糖价暴涨,但糖蔗价格却没有涨多高。
原因还在于之前的供销模式,蔗农和市场完全脱离,所以市场的变化影响不到他们耕种。
稳妥,风险少,但收益也不大。
少数通透敏感的蔗农从国家政策的转变中察觉到隐藏的风险和利益,之前在观望。现在机会送到面前,于是他们握紧机会咬牙赌一把。
实际心中估算最幸运的情况,也不过是糖价和糖蔗价格能恢复到跟前两年一样。
.
.
周永利和骆父齐齐出来迎接那两位外河城老板,连同郭通达一起进厂里洽谈。
两位外河城老板直截了当:“先去看食糖质量。”
太过直接,显得傲慢不通人情。
郭通达知道两人没有其他意思,就怕周永利和骆父两人误会,心生不悦。
结果周永利很爽快地说道:“成,正巧刚运送几吨糖蔗过来,正在榨。您二位赏脸指点,看我们这制糖厂哪个工艺步骤不行,好让我们制糖厂学点外河城百年制糖工艺,偷点师。”
周永利这话说得爽利大气,真心实意,倒让两位外河城老板心生好感。
外河城名为糖都,自清初就是制糖老城。
传至今日,其制糖工艺炉火纯青,提纯的食糖产量最高,提炼出来的食糖最雪白。
即便是甜城广右省也达不到外河城的制糖手艺。
郭通达和骆父缀在身后,琢磨道:“周厂长那臭暴脾气什么时候改的?我差点以为他会阴阳怪气的撕回去。”
骆父:“大宝提醒过,你把市场渠道传回来,大宝就把外河城科普了一遍。那可是清朝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