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比如复立故国什么的。
上回项燕派人跑挑拨韩国贵族作乱时,嬴政就记住这些家伙了。
还有那些东方学者也一样,他客客气气地把人接到咸阳,他们还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一副“我对你们秦廷没兴趣”的冷淡态度。
嬴政一开始还接见了几拨人,到现在满心热切已经被浇凉了。
有能力的人当然还是要用的,至于那些对秦国爱搭不理的,估计征召过来也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原地待着吧!
很多事其实也不是非得绝世天才去做不可,才能一般但踏实肯干的人好好学学也能胜任。
这些举措对他们秦国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变革,顶多只是东方诸国的人不太适应而已。
何况,这也没马上推行啊,还给了他们一年时间做准备来着。
嬴政觉得这事没毛病,甚至还可以拿来钓点小鱼小虾解解闷。
王绾见嬴政主意已定,只好闭嘴退下。
嬴政很了解王绾的性格,所以才会选择在王绾任丞相时大刀阔斧地把这套职官制度兼选官制度推行下去。
事实证明嬴政的判断很准确,见没法劝嬴政回心转意,王绾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说这事不是坏事,他们扪心自问,朝中有几个人的功劳是能够当封疆大吏?
王翦立下这么多战功,都麻溜地回频阳养老去了,人王翦都不吱声,你们想啥好事呢?
既然搞分封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那现在这种新官制不是更好,至少大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清楚自己能够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还可以早作准备,把家中子弟鞭策起来,为他们准备第一手的备考资料,想从文从武都不用愁路子,路不都明明白白摆在那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文武百官逐渐接受现实,开始对家中子弟下手了:自己努力只能显赫一代庇佑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就难了,所以还是要让儿孙立起来才行,他们可是拥有第一手备考资料的,可不能让儿孙被那些啥都没有的普通百姓给比了下去!
扶苏作为始作俑者,最近仍是一脸无辜地上朝下朝。也有人私底下和他打听新官制的事,扶苏都老实回答,一点都没隐瞒:“父王和我商量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