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宋某鲁莽了。”他想一想,建议说:“往北不远,有座尼庵,小姐可以去暂住。”
刘鉴听到这话,心中不禁一动:“您说的可是水关内、积水潭西北边小岛上的‘白衣观音庵’么?”宋礼点头说是,于是刘鉴朝十三娘使个眼色:“那地方很好,是个清修的所在。”
等到四人都告别了宋礼,走出那“京庄修”的宋宅,刘鉴低声对十三娘说:“我看姚少师的大五行图谱,要改修白衣观音庵,用以镇水。你住在那里,一来好寻,二来帮忙留心瞧瞧,王远华会不会在那里玩儿什么花样。”
十三娘答应而去,刘鉴就领着捧灯回柏林寺。此时天已大亮,街上是熙熙攘攘,他们朝南走了一程,往西拐进一条胡同。刘鉴正打量着这胡同里静悄悄的,没什么行人,转头一看,捧灯的脸色煞白,嘴唇发青,腿肚子还在不停打哆嗦。他正想问问出了什么事,突然耳边一声轻叱,随即一个高大的人影从天而降,拦挡在面前!
积水潭和观音庵
在北京城西北部有一片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水面,元代叫“海子”,明代范围略有缩小,清代开始成为京城百姓游乐消夏的场所,这就是“什刹海”。为什么叫十刹海呢?比较正常的说法,是在水面周边共建有十座寺庙,也就是“刹”,所以叫“十刹海”,也写做“什刹海”。此外,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是说当年沈万三被严刑拷打,指出了十窖银子的地方正是此处,挖银子的大坑后来被灌上水,大家就都叫它“十窖海”,叫偏了才变成“什刹海”。
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西海三部分,其中的西海,明朝时候叫做“积水潭”,至今还留下这个地名,是地铁2号线的重要一站。积水潭西北方小岛上曾有一座寺庙,肇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名叫“法华寺”,俗称“白衣观音庵”或者“镇水观音庵”。原本这个小岛直对着德胜门西水关,所以寺北立有一块大石头(据说乃是天上落下来的陨石),起到分流以减缓水势、加速泥沙沉淀的作用,俗称“鸡狮石”,也叫“分水兽”。
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这座观音庵,改名为“汇通祠”。1976年为了修建地铁2号线,将汇通祠拆除。1988年重建,并因为附近乃是元代“都水监”的所在地,为了纪念曾经主持过都水监工作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在祠中加盖了一座郭守敬纪念馆。
第十六章 桃木橛(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