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两个人一直畅谈到晚上,魏时干脆邀着人回府里一块用晚膳。
既然是做了一地的父母官,那他当初在京城时的行事准则就要改改了,不可以再尽量推拒应酬,甚至有些时候还要主动。
这其中的分寸如何把握,他还未能完全透析,只能说也还在慢慢学习的过程当中。
平江府地处偏远,关大人可以在邸报上得知魏时的生平,但是关于魏家公子的事儿,那就没什么消息来源了。
是以,在看到魏远的时候,仅仅是把对方当成顶头上司的儿子来对待。
当然了,知府大人一家都已经搬到平江府好几天了,他自然也是差人打听了的,知府大人同夫人感情和睦,连个妾室都没有,而且膝下也唯有长公子这一个孩子。
总之,这位只有十岁的小公子,浑身上下都投着‘金贵’二字。
瞧瞧腰间挂着的玉佩,再看看用来束发的玉簪子,此等质地,用来给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做装饰,果真是财大气粗啊,不愧是权贵之家。
人家的膳食那就更讲究了,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当得起精致这个评价。
跟京城比起来,平江府的面积再大,好像也算不上什么。
用过了午膳之后,把关大人送走,就是魏时给儿子答疑解惑的时间了,在平江府这地界,除了官员之外,就很难找到一位进士了,至于当世的大儒,南边有,北边也有,只是跟平江府没什么关系。
作为大靖朝的边疆之一,曾经多个民族聚居之地,平江府读书人实在是少,能读出名堂来的人那就更少了,每一次的会试,上榜的人里头,不是平江府的人最少,就是羊丰府的人最少。
倒数第一跟倒数第二换着来,几乎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魏时也就不打算在这里给儿子找先生了,他亲自来,儿子的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基本上都是他培养出来的,这世界上应该没有人比他更适合教远哥儿读书了。
当然了,这里的读书仅限于科举内容,如果是诗书画琴,那较之儿子,他更像是个学生。
魏远这个学生还是比较省心的,根据爹爹划的重点学习、复习,不懂的地方集中到晚上问,每十日做一次测试,主要学的除了一些经典的书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