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已经沦为了边缘,不但粮饷供应不能保证,还一直被兵强马壮的“军”欺侮,彼此之间的矛盾很深。
一旦马进宝放火,扬州城毁于一旦,这些人的家眷、房屋和财产也会被毁,于情于理,他们都是最不愿意烧城的人群,因而也是他争取的对象……
策反的渠道,是早就铺就了的。
因暗中贩卖私盐的关系,平时,他们各路神仙都得敷衍,衙门里的人头很熟,和各哨卡的官兵也有一些来往。
但是,相比之下,这帮人比商人更不可信,时机不到决不能轻举妄动。
谁都知道,这帮人素来寡廉鲜耻,毫无信义可言,当面说得感天动地、义薄云天,甚至发誓赌咒定为朋友两肋插刀,转身就把人告发也不会皱一下眉……
是以,王略思虑再三,决定先去找米行商会的会首。
鞑子占了两淮后,沿袭了大明官府的“纲盐制”,但这个时期的“纲盐制”,与明初的官办盐引已大有不同,早在万历年间,朝廷便将官办盐引改为专商卖引法,即由各大盐商承销承办,这便成就了一大票巨富的半垄断盐商。
但是,作为主要产盐区,扬州府半数的地方是无法耕种的滩涂地,大量的米粮必须由外地购进,这就使得本地的米行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米行商会的头面人物,甚至在某些方面能跟大盐商叫叫板。
这样一来,扬州的盐商和米行都是大行当,双方自然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王略思忖着,只有说动了米行会首,才有进一步游说盐商大佬的可能……
听着城外的枪炮声渐至,王略知道,今日的战事算是告一段落了,只是不知战况如何。
不一会,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小伙计阿全回来了,当听到鞑子在城西大败而回的消息后,他的底气更足了。
他知道,顾先生的事必定办成了,接下来,就看自己的了。
事不宜迟,天色微暗,王略便带着阿全出了门……
……
米行商会的会首姓程,年过六旬的他身家不菲,是扬州城商界的头面人物。
不过,这几日他正为战火围城而忧心忡忡,今日更是枪炮大作,他一整日都心惊rou跳,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