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哈哈,就着衣服的话题聊开,难免要聊到一年收入,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在叫穷叫苦。倒不是装的,羊头村交通不便,气候高寒,不比其他村子,种点儿蔬菜瓜果也能补贴下。
“都指着小珍珠能争气些,不然都没钱过年了。”
林凤音顺着话头问现在卖多钱一斤。
“昨天王大头问我还有没,两毛八,我可去他妈的,劣米都卖到一毛八了!”
“现在做生意的心黑得很,咱有也不能卖,留到过开春年再说。”王大头是隔壁村的,农闲时到处卖老鼠药蟑.螂药,顺便干点儿低买高卖的营生。但他手里也没本金,一般都是先赊着,等东西卖出去后十天半月的才把钱结给村民。
“呸!投机倒把!”
林凤音满头黑线,羊头村的人,思想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不知道外面世界,什么工人什么贫下中农都比不上做生意的。以前常听王大军念叨,那些下海的同事都赚得盆满钵满,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
随着这批人的资本积累,以后只会越来越富,而穷的,乘了改革开放的风可能会好一点儿,但跟人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穷则思变。
林凤音跟她们解释外头变化,供销社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各类“票”的消失使得商品流通越来越顺遂,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苦口婆心,大家似懂非懂。
整个羊头村没有电视电话广播,闭塞到有时候林凤音会产生错觉,自己是不是穿回了古代。
她一拍大腿,放弃科普:“这样吧,你们等着买年货的钱,不如把小珍珠卖给我,我给你们钱。”
众人眼睛一亮,“多钱一斤?”
以林凤音两辈子的阅历,自然是要把皮球抛出去:“你们要多少?我也没买过,没啥经验。”
几个女人对视一眼,向东荣家的伸出三根手指。
另一个急着要钱过年的接口:“如果能立马拿到钱,二毛九也行。”
其他人神色也有松动。
林凤音心内大喜,但脸上还得为难一下,说要先看米才能定。大家迫不及待带她上门,米粒圆润,无霉无虫,基本每家都还有五六百斤,加一起少说也是两吨。
两吨米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