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太过劳累,便显出一种和原先的强势截然不同的随和来,令得大臣们更笃定了卫初宴惑主的猜测。
参她的奏章如雪花般飘过来,过了不久,卫初宴的慎刑司连办了几场大案,好巧不巧的,涉案者便是先前参她参的最凶的。
朝堂一时安静起来,唯有那些自觉什么错漏、把柄都没有的仍在努力,赵寂记下这些人,将之算作廉臣、忠臣,以后打算重用他们。
五个月的时候,赵寂隐约要显怀了,她便不再上朝了,道是旧伤又有反复,做出一副重病的模样来,让太后临朝,暂时监理朝政。
同时,卫初宴的内朝也已运作的不错,她们二人配合起来,倒是仍将朝政治理的很好,而赵寂虽然不上朝,但是总也有些诏书出自她手,朝堂经历了一开始的混乱后,也渐渐地回到了正轨。
但是,这只是表象上的,自从赵寂不再上朝,卫初宴的“佞臣”的帽子便被严严实实地扣下,摘不掉了。不止是大臣之间,似乎民间都有一些风声,然而卫初宴如今是严阵以待的,对于任何事情她都抓的很严,为了不让赵寂怀孕的风声走漏出去,这五个月都必须如此。
不过,虽然陛下已做出了一副不上朝的昏君的样子,但朝中大事中总有陛下的身影,她又是因为受伤而这样,再加上太后正垂帘听政,大齐仍然是一片平和的,只是卫初宴,她一人承担了最多的骂名。
这种骂名闹到最后,成了诸侯王起兵的理由。
这一世,最先起兵的是吴王和中山王,这二位于赵寂这一支皆有丧子之仇,不知何时勾搭在了一起,竟一同起事了。
紧接着,渤海那边的胶东王、淄川王,还有赵王、楚王也一同起了兵,响应的便是中山王和吴王的“清君侧”宣言。
这场诸侯王之乱,前后就是这六国起兵了,其他的诸侯国,要么是国中正在分裂、要么是地小人少,又或是的确忠于齐室,总之倒也不是遍地战火。
赵寂早就等着这一天,她火速从边疆抽调了一半的边军,同行的还有唐棠等一批杰出的将领,又只留下南军拱卫京畿,将卫初宴的北军扩充了人手,一并扔到战场上,又从各地调了兵来,兵多粮足的,和叛军对战了数场,却是胜多输少。
战火一起,朝上诽谤卫初宴的声音少了很多,对于陛下仍然不上朝的这件事,也没多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