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叫他读了书,他后来能脱颖而出的关键正在于此。
他读过私塾,也读过公学堂,他父亲赶狗一样赶他去学堂,后来,他倒读出了兴趣,一直读到初中毕业。
一个初中毕业生,在队伍里可是凤毛麟角。其实,满打满算他在朝鲜战场只停留了一年,而且是当通讯兵,后来就被“选飞”回国了,成了一名新中国航空兵学员。
一个穷孩子,一夜之间成了预备飞行员了,这多少有点鸡犬升天的意思。
一个航校学员和一个战斗机飞行员之间还有一段艰苦卓绝的路要走,而且淘汰率相当高。在国外,录取的飞行员通常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弟,即使这样,淘汰率依然高达百分之七八十。在我们的飞行学员队伍里,绝大多数是贫雇农出身,有些学员几乎是文盲,初中毕业的就算高学历了。但就是这些贫苦人的后代,创造了奇迹。从预备大队到航校,最后到战斗部队,一关关过来,淘汰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且大多是因为出身成分不好被淘汰的。
在朝鲜战场上,新中国的第一代飞行员创造了很多奇迹。放牛娃出身的韩德彩,当时只有二十岁,在战斗机上总共飞行还不到一百个小时,却击落了飞行时间达两千小时的美国双料王牌飞行员哈罗德·爱德华·费席尔。
朝鲜战场创造的奇迹,给了中国空军巨大的鼓舞,也给了贫苦出身的学员们信心。
什么都不懂,反倒没有畏惧。没有文化可以苦学嘛!
1953年,踌躇满志的吴天翔,走进了座落在长春斯大林大街上的第一航空预备大队。
这时,他不但能吃到肉包子,而且还有面包、牛奶和咖啡。他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父亲的理想。
吴天翔戴大盖帽和别人不同,他喜欢压着眉头戴,帽檐儿不是正对着鼻子,而是斜过去一点,露出线条硬朗的大半张脸。
大鼻子苏联教官叫他出列,拍着他挺拔平直的肩膀对学员们说:这才是一个合格军人应有的姿态!
在航校,他第一个放单飞。
第一次单独驾飞机上天,不能说不紧张。教练说:吴,这是你的第一次,你给我平安回来就行!
他平稳地把飞机降落到了跑道上,教练说:吴,你飞得比我好。
在毕业典礼上,又是他第一个上,在空军司令、教练、学员们面前,他的起落做得无懈可击,几乎完美,像雄鹰展翅般矫健。
他脱掉头盔走下飞机时,姑娘们把大红花戴到了他的胸前。
航校要把这个优秀的学员留下来,但他的教练对他说:吴,航校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