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多少。当时鄙人还颇为此得意。后来到过的地方多了,才真正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于是又对当时的“惊人发现”嗤之以鼻了。
我跟上海姑娘有一些私交,但感觉并不好。而据我广泛了解,别看姑娘们平时说话娇滴滴的,到了谈婚论嫁动“真格”的时候,真能成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教科书。这种印象怎么来的已无从考证,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已是大龄青年的我对上海姑娘是从未敢问津过。
现在再回北方,人们问我:“上海女人真那么漂亮?”我通常都会以王朔的书名作答:“看上去很美。”
(天津阿里)
一个外地“小男人”的“傲慢与偏见”
在上海念书、毕业、找份工作、留在上海,可能是大部分外地人一段共同的人生。所以自然而然我周围的大部分女人都是上海女人。
在我看来,上海女人大致可分为“小姑娘”和“阿姨”两个主流。称年轻女子为“小姑娘”,称那些脸上写着已婚痕迹,或者流露成熟迹象的女人为“阿姨”。不过她们除了叫法不同外,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毕竟小姑娘会变成阿姨,阿姨也曾经是小姑娘。
发嗲在上海的这几年,可算让我领教了上海女人的“发嗲功”。发嗲,上海女人在部分场合,不管是在公司对上司,还是在家对老公(男友),还是在酒吧……不过大部分男人(上海男人为多数)也会很自然地接受,好像这是上海女人的权利,又是她们标志性的特点。
凶在学校的时候,食堂的上海女人们(大多是阿姨)对我们凶得不得了。坐公交车,向售票员阿姨问问路,总是没好声回答,可能是因为我说普通话的缘故,不过我也没有觉得她们对“自家人”有多亲切。或许这是服务问题。不过为什么不能把“发嗲”和“凶”折中一下呢?
虚荣女人都虚荣,爱妒忌,不过上海女人在这方面,可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赶时尚、追求名牌,“不甘落后”,她今天买了个PRADA的包,明天我一定要买双GUCCI的鞋,比个高低。对物质上的攀比是FOREVER。
“排外”和“媚外”上海女人选老公首选是“老外”,其次是本地人,接下来就是外地人。如果她们能够公平地“排外”,也就无所谓了,谁还没有一点“地方保护”主义和“肥水不可外人舔”的心理呢?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个老外出现,那些上海女人就殷勤得不得了,巴不得把心都掏给他们。
懒都说上海女人能干,不过我一直不明白到底“能干”什么?上海男人能做家务,这好像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