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带泪的不变的温暖的情谊。
(闵佳)
信,是情感的仓库
如今的通信是越来越发达,传统的书信已经慢慢由Email,短信之类的取代。
记得在上初中时有一天我的同桌给了我一封信。是直接交给我由我回家后才能看的。信里除了一些给我一些建议和学习上的勉励以外,还附上了一些小卡片之类的小玩意很是感到友情的温暖,在那之后我们俩就很是默契的你来我住。很多同学搞不懂我们是同桌为什么还要书信,这可能是另外一种沟通吧。而且也有它的好处,比如有一次我和同桌冷战了,我们谁也没有理谁,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我的抽屉里有一封她的信,而我也从书包里拿出我写的那封。就这样信成了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
从那以后我疯狂地迷上了写信。一直到读了中专,我以同样的方式和班里另一位同学鸿雁往来,我们便成了班里最好的朋友。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电台交了一大堆笔友。我喜欢选购信纸信封的乐趣,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外面这么漂亮,我更喜欢自己DIY在普通的纸上画上美丽的图,然后把杂志上的彩页撕下来做成信封成了独一无二的一封邮件,我那时看到自己的杰作会非常的自豪——真是越看越漂亮。很多年后的今天当我重拾学生时代,偶然有一天在整理资料的时候翻出了昔日好友的信件,整整两抽屉好几百封信我数也数不过来,泛黄的信封上还贴着一些卡通粘纸,随手打开一封,读着读着我不禁落下了泪,明夕何夕,君已陌路。过去的朋友是否还记得一起走过的青涩年代?
(精卫)
请给通信留个通道
我这人写信有瘾,为这,我们单位特恩准给我在上海印了整整一大抽屉的信纸信封。想当初,我每次去邮局买邮票都把窗口的小姐惊得一愣一愣的,好像我是贩子似的。虽然我是上海滩上最早有私人电脑那一拨中的一员,虽然邮资这几年可着劲地一路飙升,虽然那手字绝对得让朋友们连猜带懵上好一阵,但我坚持远离“伊妹儿”和打印机。
我跟现代技术没仇,只是打心眼里觉得,这满纸四四方方的铅字把人情味全给搅黄了,跟朋友通信,犯得着像发公文似的吗,咱们这是谁跟谁啊?就算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不用笔写信了,我还得坚持!
不过,这“最后一个匈奴”怕是做不成了,最近外地的朋友们像约好似地一起告诫:以后凡有稿件,一律发“伊妹儿”!我心里明白,这要求挺合理的,比邮路快多了,几秒就能搞定,而且立马就能让你知道稿件和信是否在半道上让人给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