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的计划太多太多了,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想到的点子都变成朝政政策,颁布天下实施的,必须得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不脱离现在的生产力等实际情况,并尽量避免差错的产生,让武则天及百官有个接受的过程,让天下的百姓也能慢慢认同。
隔一段时间提出一项或者几项不至于伤筋动骨的提议,变成朝政实施,这是最好的手段,从量变到质变,贺兰敏之相信他所提的那些已经变成政策实施及随后准备实施和还没提出来的建议,都会慢慢地改变大唐(大周),让天下变成无比繁荣强盛,他要为此努力,并将声名留存在历史上。
武则天挺勤政的,至少在贺兰敏之眼中是如此,她即位后每天都在处理朝政,没什么偷懒的时候,每天会和他商量很长时间的朝事,也时常召集大臣商量事儿,这是让贺兰敏之非常满意的地方,他觉得当皇帝就必须要勤政,那样天下百姓才会惠泽皇恩,过上好日子。
不过武则天虽然勤政,并数次大赦天下,颁布新政,但依然有许多大臣不卖她的账,站出来指责她,反对她当皇帝,即使有多位大臣因此而丢了性命,或者其他重处也没将他们镇慑住。
边关各大都护府治下叛乱还是时常有发生,甚至大唐境内最早直接治理的那些州府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一些事忠于李唐州县官员,及一些李唐宗室的后人,上表反对武则天当皇帝,一些人不愿意继续为大周当官,辞官而去,一些人干脆起兵反叛。在武则天当上皇帝几个月后,各地传来这类消息不少,只不过规模都不大,没什么人响应而已,且很快就被剿灭。但经常有这样的事出现,而且是在她努力想当个好皇帝的时候出现,让武则天恼怒异常,并不顾贺兰敏之的劝阻,执意采取铁腕手段,周兴、来俊臣、丘神勣等人也开始展露他们酷吏的风范,不少的大臣被他们迫害。
贺兰敏之能理解武则天要这样做的理由,他没强力劝阻,新皇帝当政,清洗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损害他的利益,他都默认,并尽最大可能,在不惹恼武则天的前提下,伸一下缓手,尽量少出一些血案,但要是牵涉到他或者他的人,他是不会听之任之。武则天似乎也很默契,并没动他的人,甚至贺兰敏之的一些亲信站出来替那些被打倒的人求情,也没被诛连上。
贺兰敏之感激与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也在这些方面与她多多沟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还是感觉到与武则天之间的隔阂在慢慢出现,一些是没法用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