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从科举到应试的弊端,那就是一战定输赢,这确实是一个很难调和的问题,顾大人建议将集会面选纳入考试范围的想法,臣认为非常可取。臣觉得,顾大人对此应当深有心得,不如圣上让顾大人讲一讲。”
“嗯,顾爱卿。”
尽欢整理了一下语言,上前一步:
“回圣上,臣当时是这么想的——所有举子,但凡中了进士的,未来定是要为朝廷效力,其中三甲更为难得。可臣见往年的状元、榜眼、探花们,却大多一生鲜有大用。臣于是就想了,是否是这一张考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力,但不一定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呢?将来要为官在朝的,定是要与圣上、与各位大人打交道,还要切实地能做事、肯做事。这些恰恰是试卷里体现不出来的。一个举子,即使在纸上写得天花乱坠、忧国忧民,但实际办起事来或许表里不一。而如果朝廷能够面对面地对他们进行考量,就能发现一些沧海遗珠,当然了,也能发现一些鱼目混珠。这样一来,综合卷面成绩,便更为公平。”
吏部侍郎鲜于雄站出来质疑:“请问顾大人,这个方案要多消耗多少时间呢您考虑过么?”
尽欢当即顶回去:“鲜于大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为朝廷大计、为天下公平,就不能稍微放慢点进程么?天下举子,有才之士,听到这个消息恐怕欢欣雀跃,巴不得多消耗时间大力支持呢!”
工部尚书常德深接着问:“那顾大人,多消耗多少人力财力总是个问题罢?”
这回没等顾尽欢开口,户部尚书杨巨昀发话了:“其实用不了多少,户部愿意为朝廷大计拿出这份款项,以助顾大人一臂之力。”
杨巨昀上回告假在家休养,回朝后听连升说了这顾大人的手段,而押题宝典试点的事情户部没敢插手,丧失了机会,觉得这次是个好契机,就替她说话了。
连升亦随声附和:“杨大人说的是,户部上下愿意集资效力。”
常德深也是个知道进退的,见户部的态度,随即道:“既然如此,那么圣上,臣没有疑议了。”
韩呈作总结性发言:“诸位爱卿都知道,每年京城都会有个桂苑题诗的活动,不少有才之人在桂苑一诗成名,不如就将它纳入朝廷科举之中,改良升级,朕今年亲自面审,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