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更多的将会面临颗粒无收的绝望境况。
有经验的老农看着开裂的田地,嘴里的燎泡起了一个又一个。他们知道, 干旱往往紧跟着虫灾,那飞蝗过境的恐怖场景, 岁数大一些的人基本都经历过, 他们生怕哪天一觉醒来,这地里的庄稼就忽然没了。
自互市重开后,长沅是商队必经之路, 这个城市比往日繁华,长沅城的收入都比往年高,长沅民众理应不该这么愁,然而他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有钱却难买粮的情况。
长沅夏收时的产量,就比往年减产许多,农民交了夏税剩下的就更少了,而粮价从六月起,一路高涨,到现在比往年的正常价格贵了几倍,连最劣等的粗粮都比往年的精粮贵。
眼看着秋收无望,粮价却还高居不下,直接让他们雪上加霜。
有很多人选择去别的城市去买,但现在大周的情况各处相似,粮价价格基本没什么区别。就在很多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长沅府衙门前忽然张贴了一张告示。
告示上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但概括下来,就是有一位大善人,以粮价上涨前的价格,对外售卖一批粮食,凡是家中缺粮的,带上户籍,证明了自个儿的身份和家中情况,就可以买走一定数量的粮食。
这批粮食虽然不是无偿捐赠给长沅的,但这位大善人此举,也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了。
告示上也没说大善人的名字,只说称呼一声江先生。
有人就觉得这名字熟悉了,江先生?好像之前圣人推广的肥土树,也是这位江先生发现的。
大伙儿就忍不住感叹了,这位江先生,真是位博学多才、忧国忧民的大好人啊。
缺粮的百姓们带着对江先生的感激,成功买到了粮,暂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长沅城边的人没高兴几天,便忽闻铜锣炸响,有几名官民边敲铜锣边高喊:“城外飞蝗逼近,此地民众速去!”
长沅这里时有风沙天,为了防风沙,长沅城外沿途都种有大树,此时这些大树成为了飞蝗们的口中之食,却也给了城内民众们暂缓做准备的时间。
“怎么办啊!飞蝗来了!”
“飞蝗过境,寸草不生啊!”
有过经历的老农早已哭喊了起来,地里重要的庄稼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