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自己也预感到可能难以继续支撑两个战场上的同时作战,所以他们决定先对付好对付的,解决了中国,再去对付美国,因此,拟定了这个庞大的战略计划。他们大概也明白二十万人以下的兵力出动根本不足以对中国造成威胁,所以这一次一不做二不休,出动了四十万人的兵力!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后勤准备的非常出色,对于一个二十世纪的国家而言,他们发动战争对于后勤的准备是完备的,我想,我们国家对于军队后勤的供应和管理之混乱虚弱无力,那也是罕见的,能够以这样低到了极致的后勤对抗倭寇接近欧美国家的后勤,军人吃的苦可想而知,那一天几两米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倭寇不一样,不单单是粮食,还有充分的rou食,甚至还有香烟、酒、糖果以至于巧克力这一类的副食,士兵的衣服鞋子的修理也纳入了后勤供应系统里面,这样的后勤让我感到心酸,和倭寇的军人比起来,我们的军人,是以怎样的坚持和代价和他们相对抗,为国家民族之尊严而奋斗至今。
与倭寇细致到近乎苛刻的准备情况相比,国府的准备,则几乎是零;不说士兵们的后勤准备,乃至是情报准备,也因为校长和史迪威已经因为远征军的问题而在冲突上达到最高峰的情况陷入了危局,对于倭寇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上亦多所失误,尽管民国三十三年初戴雨农即获得倭寇在华中及长江流域有非常活动之情报,并在二月以后,对于倭寇准备打通平汉线和粤汉线攻势情报也越趋清楚,但以后局势之展开仍出其所料之外。
戴雨农虽然管理着庞大的军统,对倭寇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其激烈程度不下于正规战,精通动魄的程度更是大大超出了正规战,军统人员为了对付倭寇也是损失惨重,将军级的人物就损失了好几个,整个加在一起,七年来,军统损失的优秀特工超过了万人以上,为国军作战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抗战能坚持到现在,戴雨农功不可没。
但是因为史迪威和校长之间的权力冲突达到了最高峰,以致水火不容,戴雨农的工作也受到了阻碍,校长自然需要戴雨农去帮忙对付史迪威这个讨厌的家伙,所以戴雨农不可避免的需要分心,这样便放松了对于倭寇行动方向的关注,虽然得到了情报,但是却一直没有重视起来,以至于倭寇发动战斗的准确性都不能确认,这是戴雨农的失职,也是国家的悲哀。
而在内部基础不稳之下,校长被逼将大部分美援物资和最后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