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学校的老大难问题,都不知道这四年一千多天时间里,大家有几天是在做一些风花雪月之外的正事。弄得校友聚会的时候,除了讲讲自己的拖拉机心得、拱猪秘诀之外,就只能硬撑着不要脸地炫耀“谁谁是我的第N任男友”,以示自己在那个时代里,痛、并生活着。
那一年我们班学中文的有13个女孩子。现在过了10年,混出息的也应该有13个吧。——看你用什么衡量标准了。
当学生的时候,我们13个人从来没有凑整齐了来完成一件事情,或者集体出现在一个场合,包括历次考试以及最后照毕业照的时候。我们那么缤纷地过了大学四年,出了校门就更加五颜六色地书写我们的履历了。
去年夏天我回国,辗转着邀请了几个在北京的同学一起吃了顿饭,结果,发觉每个人在现时现代都可圈可点。A是毕业后分回河南老家了,后来因为找了一个北京的男友,就应聘到北京的一家报社,现在也是一个专栏的主笔了。这是不满现状奋斗型。B一毕业就开始和男友做生意,据说没少挣钱,反正4年后她考到北京读研究生的时候,顺便还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毕业后在一家共青团报纸报社工作,也是大拿了。她是曲线救国执着型。C嫁了一个博士,毕业没多久就作为家属去了日本。她算眼力好,找了个有前途的原始股,属于相夫教子贤淑型。D毕业的时候是在一家媒体搞行政工作,难得人家10年如一日在那个乏味的岗位上不挪窝,如今也是领导一级的人物了。她是春耕秋收勤勉型。……总的感觉是我们这些学中文的人,中文系的文凭也没有太亏待我们,大家好像都安居乐业了,除了我和方若蝶两个还比较动荡。
那天,方若蝶没来。本来她说要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临时变了卦。有人就猜测说是方若蝶不太想见到我。
关于方若蝶的说法有很多,推而想之,我这些年不在国内,那些认识我的人聚在一起说到我的时候,一定也充分发挥了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的添油加醋的特长。
怎么说方若蝶呢?
我对她有成见,所以,在我介绍她的文字中必然会出现我对她的傲慢而形成的偏见。是什么偏见呢,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鄙夷,有点类似于良家妇女对青楼女子的不屑。这当然是我的个人看法了,就像那些网管不力的网站刊登出来的自由论坛上都加着一句话说“纯属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一样;但是,综述可能有感情色彩,陈述还是比较客观的。你可以以你的价值观来保持你清醒的鉴别力。
方若蝶是我们班惟一一个告别了高考的压力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