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科举考试是在春试中选拔人才,然后接受皇帝的亲自面试,即廷试,由皇帝根据各人的表现最后确定名次。
金明池是殿试结束,意气风发的进士们集体庆祝恭贺之地,进士一般在殿上接受完皇帝的赏赐之后,便簪花骑马前住金明池,届时,东京的百姓倾城出动,一路围观、议论纷纷,赞羡之声不绝干耳,这是进士们最风光、最向往的时刻。
王安石有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绿衣郎」指的便是刚出炉的进土,到达金明池后,同年间互相祝贺,满朝文武百官也会前来观礼。
说到金明池,那就不得不提及「榜下择婿」这一风气,在宋代,世人婚姻择配的门阀观念不是很强,有两个原因。
一者,宋代之上位者,吸取唐代世家林立,豪门贵族动且把持朝政,最后导致皇权削弱的教训,各个方面都特意排斥豪门世家的势力:后宫中多娶普通官僚之女,许多后妃甚至出身屠户等贫贱之家;朝中也故意抑制豪族官僚,人才选拔采取科举形式。
科举考试的盛行,使之前官僚职位被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打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来往流动较前朝频繁,一个人即使出身贫寒,只要通过考试,即可晋升为官僚,一个人的出身不再决定他的命运,将女儿许配给寒士,说不定日后富贵不可言。
二者,大部分官僚出身贫寒,个人荣誉全由皇帝掌握,再加上官僚后代多庸碌,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一家荣耀至多不过三代,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产生与其将女儿交给这些前途未卜的衙内,倒不如选择那些有才能、即将进入仕途的进士的想法,于是,家中有适婚女子的达官豪富纷纷将眼光投向金明池上的进士。
每当朝廷发榜之日,达官豪家便会倾家出动,带上女儿、妹妹,赶着牛车、马车前往金明池选择新科进士作为东床快婿,时人将此称为「榜下择婿」。
对此,苏东坡曾写道:「囊空不办行春马,眼眩看择婿车。」
从这句诗描写的场景可看出,发榜那天金明池惊人的热,又由于僧多粥少,为了能找到女婿,达官贵人来不及仔细挑选,不问生辰八字、美妇老幼,见到进士就抓。
有些择婿人家为了得到称心的女婿各出奇招,有的用金钱利诱,有的以武力强迫,场面之混乱可见一斑,因此,好事者戏称为「榜下捉婿」;而被祝住的进士无论愿与不愿。被逼进洞房就是生米煮成熟饭,煮熟的鸭子飞也飞不掉。
但见榜下择婿之风如此盛行,也怪不得石明光如此紧张了。
「不要,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