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是古董。亭子是老三,出生在蓄长辫子的朝代,政府冷落了这位百岁老人,木柱斑驳已朽,牌匾的字迹也模糊不清,两旁的楹联却依稀可辨,是明末东林党的名句,后人刻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竹林中还蜿蜒着一条小路,路的尽头亦是一中的尽头,尽头处是学校文学社的所在地——“三元楼”。小城人多半不知“三元及第”,误以为人民币三元,可见文学的穷途与潦倒。
陆平的老家在农村,他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常和一群伙伴放牛捉鱼,躺在稻草垛里,仰头望天。远方的天际,一架飞机拖着长长的白烟,划出一道奇妙的风景,引得孩子们声声尖叫和无限遐想。童年的记忆单纯而快乐,一头黄牛,一片蛙声,一条小溪,构成了所有关于曾经的回忆。李福奎是陆平的儿时玩伴,住陆平老家的隔壁,年长他一岁,友谊不浅。陆平十岁那年,陆父荣升城郊初级中学的校长,于是举家搬迁,离开了乡下,租住城郊的一栋三层楼房,还是初坯。陆平是独生子,无兄弟姐妹,远离了家乡伙伴,终日一人往来,渐渐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
陆平的原名叫陆剑平,相传陆母在生下他的时候,陆父情绪激动不能自制,喝了几口高粱酒,豪气大增,为新生儿取名“陆剑平”,其意是路见不平拔剑相助。小剑平的智商发育极为迟缓,慢得像国足的夺冠旅程,长到了七八岁还分不清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显然没有拨剑的IQ值。陆父陆母大为惊恐,疑心小剑平是弱智儿童。陆母连忙跑去小城的马祖庙求签,菩萨指示,“陆剑平”杀气过重,难保平安,改名可救。陆母学识有限,逼迫陆父给小剑平改名,陆父声称自己是无产阶级先锋分子加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分子的平方更应该反对封建迷信。陆母软硬兼施,逻辑推理说,反封建不反菩萨,菩萨是宗教;反对菩萨就是反对宗教,反对宗教就是反对人民。陆父不敢与人民作对,只好就范。陆父是那个年代小城少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知识还算渊博,他翻开厚厚的《辞海》,在陆姓的人物栏中筛选,最后锁定了五个受害对象,包括陆机、陆云、陆羽、陆游、陆友,打算盗用他们的“字”。陆父又觉得有辱先贤,犹豫不定,忽然灵光一闪变得更算渊博了,索性砍掉“陆剑平”中的“剑”字,从中间剁成两截,就叫陆平,希望能一路平安。陆平还有一个小名,叫“陆木金生”,是陆母在背地里请算命先生取的,先生是个假瞎子,也说瞎话,他说陆平五行缺木缺金,要补齐五行,合乎生克。陆平年龄稍大时,补锌补钙,智力终于恢复正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