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我对自己的演奏技艺已经有了信心,我能行。
演出已经开始,主持人先介绍了箜篌演奏家苗韵清的生平。
接下来,演奏开始了。
首先演奏的是《清明上河图》(箜篌、箫重奏),全曲共分为五个部分:1)中慢板,2)行板,3)急板,4)快板,5)小广板。乐曲根据宋代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写意而成。为箜篌与箫的重奏而作。
或张或弛的演奏吸引了我,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卷……
弟子们纷纷上场,或独奏,或合奏,展示着古老的乐器箜篌的魅力。
最让我意外的是母亲的一位男弟子的演奏。
这位男弟子叫萧明,妈妈去世后,知道我流产在家休息不可能出国去帮助爸爸处理丧事,是萧明飞到爸爸身边,帮助爸爸的,为此,我一直都很感激他。现在他演奏的是《阳关三叠》。
乐曲是根据琴歌改编而成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乐府名篇《渭城曲》,很长一个时期,成为送别歌曲的代表作。演奏中,箜篌散音和泛音的交替出现,丰富了和声的织体,更深刻地表现了两个好友互相道珍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在我们那个时候,演奏箜篌的就是女人居多,我原本以为箜篌是女儿家的艺术,却不知道男人也可以把箜篌弹奏得这么美。
玉媛媛上场了,她演奏的是《思凡》。乐曲根据昆曲曲牌“山坡羊”的曲调改编而成。表现一个年轻尼姑热爱生活,勇敢逃出空门的情形。静中有动的引子和尾声,描绘了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的仙桃庵的景象。箜篌双排弦的特点,细腻的揉压颤滑,丰富的音色变化,在玉媛媛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还说这只是母亲技艺的六、七分哪!
天哪,渐渐地,我的信心在消退……
不过,已经来不及了。
父亲,做为与母亲相伴一生的伴侣,已经被请上了舞台,在这里,他将向所有来宾介绍他和苗韵清的女儿,也就是我。
之后,将是我的演奏。
父亲回顾了和母亲相携一生的经历,他重点提到了我——
“由于长年在外表演、讲学,我们疏于对女儿的照顾,导致女儿多灾多难,在这里,我向我的女儿说声对不起(父亲向我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现在韵清远去了,带着对女儿的眷恋、带着对未竟的事业的遗憾……
可喜的是,韵清的弟子们已经在箜篌演奏事业上各有成就,这点,从今天的箜篌演奏会现场我们就可以看到,韵清的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