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晒场和粮食保管库。现在村里这粮食库早已废弃不用,村民们打下的粮食都各归自家粮仓。由于多年无用,曾经辉煌得令人眼馋的保管室,已经破旧不勘,恰好村里有个五保户,于是村里就将房让给她作为住房。
五保老人姓王,村里人都叫她王婆婆,已经六十多岁,但身体还比较硬朗,责任田土不能种了,她只能在房前屋后种点菜蔬,经济上靠乡里每年发一点扶贫救济过日子,这几年,清源山庄建成后,山庄每年也适当给一些钱物,生活上勉强能撑得过去。
图书室是郎村长要求设在四角坝的。当初,肖天明把建村图书室的事告诉郎村长,并与他商量地方的时候,郎村长脱口就决定建在王婆婆家了,理由是:王婆婆一个人从不出门走哪去,这方便村民们来看书,借书。二是这房子原本就是村上集体的财产,设在这里没有人会说三道四,三是王婆婆生活比较困难,把图书室设在这里,可以带动她经营点小食品,比如瓜子,香烟等,看书借书的人也许会买上一包两包,多少也让王婆婆赚上一点生活费。
肖天明跟郎村长去看了王婆婆家进行了实地察看。感觉地点还不错,房屋也够宽敞。保管室共有一大一小两间房,小间现在是王婆婆的卧室。外面一间大的算是客厅,放着锄头,背筐等农具。他们两跟王婆婆一商议,王婆婆满口答应了。接下来,就是稍做一些改造。把里间作为王婆婆的卧室,在外间的客厅里,做上一些书架,再放上几张桌凳,完全能够安放下图书室,只不过这样一来,还得给王婆婆在卧室的后面再搭建一间小厨房。再有,得把图书室内墙重新抹一层灰,再涮上涂料。
村里有几个上过高中却大学落榜的学生,肖天明将他们请来,一道去县里的书店购书,几个人在书店里翻看了半天时间,关于农业方面的书并不太多,特别是实用技术的书籍更少,但总算也选择了一些,虽然不多,但肖天明说:隔一段时间再来一次,经常来选,图书室就会慢慢丰富起来的。
肖天贵和小红转到四角坝,王婆婆正屋门前摘弯豆角。这时节弯豆早已收割,当地的村民连茎带角一起收回家,搭在房前屋后或者近地边的树丫上,让其自由晾干,等到有空闲的时候,才拿下来翻找着豆角,一角角剥下豆子。
王婆婆面容和行动都有些老迈,但眼不花耳不聋。肖天贵和小红在院坝边一现身,王婆婆就认出来了,老远就叫道:“哎呀,我的天呀,是大管家来了呀,来看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