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的评分“行情”毫无所知。他答应在看过个人的纪录片作业后再酌情加
分,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说起来,美国大学里的教授,日子过得也挺不容易的。除了个别知名学
者之外,大多数教授一年只挣四五万美金,在中产阶层中混个中下游。近年
来全美各高校经费紧张,很少给教师长工资,教授们的实际收入因此反而逐
年下降。眼见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即能找到差不多工资水平的工作,教授们颇
有怨言。若不是看在一年四个月假期的份儿上,真会有不少人辞职不干呢。
年轻的教授们生活更拮据些。教我“微观经济学”的恩格尔教授三十多岁就
谢了顶。他在课堂上开玩笑说,这全是营养不良,常年操劳的结果。他的未
婚妻也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经济学。两人结婚时给亲朋好友散发的邀请信
上,赫然画着经济学中常用的“消费曲线”,标明:“如果您将送我们结婚
礼物的话,最好还是送现钞。因为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消费选择,从而可以
达到更高的消费满意曲线。”恩格尔教授在讲到“消费选择”这节课时,特
别举了这个例子,现身说法,结果给我们极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年级统考中,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班上的同学极少有答错的。
当然,尽管教授们收入不丰,尽管他们有时还要受到学生的“挟制”,
但他们毕竟是堂堂名校的老师,肚子里装着学问,简历里写着成就,你不服
气还不行。
麦特劳克教授做了一辈子外交官,曾任美国驻前苏联大使。由他来教“现
代外交”课,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中大多数人穿便装上
课,而麦特劳克教授却从来西服革履,在着装上一丝不苟,说起话来也是字
斟句酌,一副职业外交官的派头,让讲台下穿牛仔裤、
T恤衫,习惯把脚放
在桌面上的学生们在他的课上收敛不少,不敢造次。一次,在谈到文化差异
与外交事务时,他谈起了个人经历,“作为外交官,我一直穿西服,戴领带。
在当驻苏大使时,有一次,我应邀去一个农场参观。为了显示平易随和,我
特地换上了布衣布裤,没想到,这一换装反倒惹恼了那些农民。他们认为我
穿着过于随便,是对他们的一种轻视。这次经历让我记忆犹深。别小看穿衣
戴帽这样的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