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言生死的
人,除非他经历过死亡的考验,不然都是草率而不可信的。
有人说,老年的来临之所以可怕,便是因为它与死亡的距离太近,让人
没了退路。也有人说,比生理的死亡更为可怕的,是力不从心的烦恼和不再
被需要的沮丧,精神的空虚与孤独无异于慢性的自杀。年轻人不愿自寻烦恼,
不愿设想六十岁以后的麻烦事,全不顾中国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七十岁左
右。
然而时间并不搭理我们。它不紧不慢地向前走,让我们每个人最终尝到
它的厉害。它也将把中国带人老龄化的下个世纪。如果老年生活从根本上是
让人担心和烦恼的,那么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是会变成一个不快乐
的人群吗?
有人寄希望于在养老金方面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有人呼吁在医疗护
理上为老年人设立系统的服务。我认为,社会固然承担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但老年人自身的精神健康才是他们获得幸福的关键。
我所认识的高寿老人几乎都很豁达乐观,比如我的外婆。今年八十五岁
的她依然耳聪目明,每天亲自去市场买菜,打扫房间,还要照顾近九十岁的
外公,好像不服老似的。她的座右铭是:“人要劳动,心要放宽。”她幼年
丧父,家里穷得只能吃蚕豆。她整夜地和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勉强
过活。年轻时的她和外公从浙江绍兴老家来到上海,勤俭持家,撑起一个小
小的五金店,渐渐殷实起来。家中前前后后住过十几位前来投靠的穷亲戚,
有的一住就是几年。她一视同仁,资助不少远亲的孩子成家立业。“文革”
时,她和外公被划为“资本家”,家业被抄。一生积蓄,化为乌有。她的退
休金也被取消,一时家境非常困难。原来受恩于她的亲朋好友竟有人以怨报
德。没听她怨恨过谁。她说:“多做好事,自己心里踏实。”“文革”结束,
政府发还了几千元钱,这当然不抵当年被抄去的财产,但她挥挥手说:“身
外之物,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一辈子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现在政府给我恢
复了退休金,又有了劳保,就可以了。”她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
在我看来,她对“施恩莫念,受惠莫忘”的参悟,远远高于许多“知识分子”。
简单的“知足长乐”并不是幸福老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