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只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总是好的。
新年元旦的时候,陈后主从思想上说根我想到了一块儿:他想展示大陈风采给避难的梁宗室萧岩等看,树立国威。
于是,在这种上游战争不断扩大、自身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陈后主竟然命令坐镇江洲的平南王、坐镇南徐州的永嘉王赴明年元会,并命令江洲以下诸州刺史以及沿江驻防船舰全部跟随二王还都,虚张声势,让后梁宗室对陈心服口服。这样一来,长江下游江面上竟然没有一艘战舰,至于整个长江下游江防空虚。
杨广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先呆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我也是苦笑,这陈后主,还真的是天纵其才,能想出这么匪夷所思的好主意来。
我同柳言的计划也一直是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杨广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根本没有仔细听,这个人,有时候就是这么武断,他对于我的意见根本就不注意。
首先,给俘虏的每个陈军陈后主“二十恶”的敕书,并发资粮,遣其还乡。这些老兵在军中对于人心的影响不可小觑。
然后一层层传下命令,对于所占陈地,对于百姓必须秋毫无犯,同时发派义粥等。最需要重视的是读书人的作用,绝大多数的百姓是不识字的,所以说服了读书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说服了百姓,读书人在古代社会中有着舆论领袖的作用,是二级传播的关键,他们分布广,人数多,在乡里乡亲之间威信高,传播信息的时间空间又基本不受限制,几乎可以说随时随地,是相当好的信源。于是所有识字的读书人都能够获得比普通人多三倍的资助,以及详细的关于隋军的声明介绍、关于陈后主的荒淫无道种种劣行的介绍。
其实我还有个想法,就是办一份小报,此时印刷术虽说尚不够发达,但是这种小报的更新根本也不需要做到早晚、日刊、周刊,能够做到一个月一张就足以不少。改进印刷术这样的主意我想过,但是不敢实施,印刷术一改,势必会造成思想传播巨大的动荡,历史不定要变成什么样子,我此刻的作法不过是多救几个人,少亡几个人,应该不违背大历史。只是这个报纸的念头迟迟没敢开口,因为——往往蝴蝶效应的源头比我所做的还要小得多。传播是一件难以把握的事情,我不敢碰,特别是这种举国体制的办法,一旦传承,太过恐怖。所以只是对杨广建议,一定要保持着军中信息的流通,不通就会有谣言,谣言就会生变,止谣远不如最初保持信息通畅来的容易。
我们的作法收效显著,陈信州刺史顾觉、荆州刺史陈慧纪皆因惧而弃城而逃,湘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