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比他低一级,是个极聪明的女生。
尽管李敖很容易见到她,但总是没有说话的机会。
有一天,李敖在放学的路上看到君若和几个女生,突然大喊一声:“罗”,引
来女生们的一阵哄笑。
李敖也笑了,脸红红的,比李敖脸更红更好看的则是惊梦中的君若,她停住了
脚步,含羞看着李敖,但是不说一句话。
同学们停住了笑声,看着惊慌中的君若,不约而同地学着李敖的腔调大声喊了
一声“罗”后便扬长而去。
就这样,君若和李敖算是相识了,以后每每相遇,彼此都有意多扫对方几眼,
但是从来不说一句话,颇有一种一切皆在不言中的神秘和圣洁。
李敖在他的日记中沉吟道:
多情总难免,恋爱我岂敢,
心地要纯洁,爱情要遥远。
1953年李敖十八岁,开始念高三,可他只念了十几天,就对制式教育不能容忍,
他总觉得他所经历的中学教育赶不上他在北京时的残余记忆。
在他的残余记忆里,北京的中学生不像台湾这样呆板、肤浅、缺乏常识与灵性。
在高一时他就写出了一篇四千字的文章《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他》,对杜威那种进
步教育有着强烈的憧憬。于是他向父亲提出休学,在家准备以同等学力资格去考大
学。
时任一中中文科主任的父亲很是知道李敖的脾气,经劝说无效后,只好无奈地
对李敖说:“儿子,你要休学,你就休吧!”。接着他又跑到学校对教务主任说:
“我那宝贝儿子不要念书啦!你给他办休学手续吧!”
李敖休学在家轻松自如几日,可是,原来教过他数学的黄钟老师还是不肯放过
他,他和李敖的父亲合通起来硬是要李敖去他家补习。李敖违抗不过,只好每天硬
着头皮到永安街一巷接受黄钟的恶补。
李敖休学后与君若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每每得闲下来总是想起君若,每当
想起她那清纯的面容,那羞涩的笑,便不由神伤起来。在无奈之中,李敖只好求助
于纸和笔。白天他温习功课;晚上,夜深人静,便是他情思纷飞的时候。
李敖是写情书的高手,娓娓说来,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每次写信时最后都要
附上几句小诗,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感受。
他的遐想四首分四次交给君若:
秋水何茫茫,明月何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