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靖难之役、三藩之乱。其中七王之乱和三藩之乱都以中央胜利为结局,靖难之役则是被撤藩的那位反过来把皇帝给端了,自己坐了天下。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撤藩有风险,下手需谨慎。
这三个事件中除了三藩之乱皇帝是有计划有准备的逼反了对方藩王,其他两个都是嘴炮引来的悲剧。汉景帝刘启遇上了一个晁错,将他忽悠得神魂颠倒,偏这位晁错只提出了理论没提出实际做法,等到七国真的反了他就彻底麻爪了,最后为刘启所杀。而朱允炆更是遇上了晁错升级版的黄子澄,结果叔叔燕王朱棣一反他就傻眼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刘启好歹还有周亚夫、窦婴这样的名臣镇着,到了朱允炆那里战事一起他才发现一个问题,朝中会打仗的大臣都被他爷爷朱元璋咔嚓了,剩下的几只皮皮虾哪是他这位久经战场的叔父的对手?于是这位建文皇帝就早早退下了历史舞台不知所踪了。
由此看来,撤藩的关键在于有准备有预案和有能人,而且以有能人为第一要务。那么问题来了,大靖朝现在有能人吗?咳咳,江源撇了撇嘴,难道指望四王八公这样的家伙去对付藩军?他们不阵前投降就算有骨气的了。不客气的说目前四王八公包括所有的勋贵们能拉出去出阵作战的总共也不超过一只手,大将之才根本为零。王子腾倒是有些才能,可这才能在于斗心眼,耍心机,这打起仗来却不知如何了。保龄侯府的史鼎倒是有几分武力,可惜以他只能最多也就统帅三五个兵营不到两千人,再多他就无力指挥了。
可这些事情那些文官并不知道,这群作死的文官正在朝堂之上喊着撤藩口号呢。这件事开始的时候是五皇子的母家魏家领头,冯鳌也没少搀和,最后连四皇子的母家楚家都搅合上了。这事儿不难理解,为什么大皇子司徒旭是除了太子以外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因为他有军功在身。虽然这个军功的具体内容是他带领着部队消灭了山越的一个几十人的小部落,还吹什么斩首一千……可军功毕竟是军功,大皇子只要领过兵便有知兵的名头,在大靖这个军功至上的朝代,这就是最有力的筹码。所以为了能够拉平差距,让大皇子的优势不那么明显,这几家就撺掇出个撤藩来。
毕竟茜香国远在海外,吐蕃那里又水土不服,山越沼气太重容易出现瘟疫,而北蛮,高皇帝都没打过人家他们还是算了吧。数来数去还是撤藩这个主意最好,所以这三批人马就结合成了一股势力开始忽悠皇帝撤藩。
他们不知道武将的稀缺性,勋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